课件是依据教学大纲的需要,经过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剖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用课件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智学网整理推荐的小学习语文小学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查询更多请点击智学网课件频道。
小学习语文小学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
1、课时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同学齐读。你知晓啥是“矛”?啥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那些问题呢?
引导同学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何要结合呢?又是如何结合的呢?结果如何?
2、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同学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同学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需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倘若遇见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同学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啥事?
3、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同学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何要结合呢?又是如何结合的呢?结果如何?
2、同学依据以上一直,自学课文,做好筹备,下节课交流。
4、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住它们。
2、重点教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同学注意:下面的“木”必须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同学写字,教师和时评议。
5、拓展阅读
搜集创造家的故事。
2、课时
1、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同学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同学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素如下。
⑴矛和盾为何要结合呢?
创造家和对手竞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又是如何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结果如何?
创造家创造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至五自然段。
2、畅谈感受,概括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可以用别的例子来讲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3、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创造家的故事。
2、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4、誊写词汇
1、同座互相读词汇。
2、誊写词汇表中的词汇。
5、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小学习语文小学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创造家勤于考虑、勇于实践的品质,了解“哪个擅长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哪个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包含的意思。
4、初步知道用事实来讲明道理的办法。
1、课时
1、导入读题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大家开始学习7、单元,这一单元为大家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部分故事告诉大家在日常遇见问题时该如何看,如何想。
2、这节课大家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伙一块读课题。知晓“矛”和“盾”吗?借用图片和教师解说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2、自读课文
矛和盾是如何集合的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了解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认读字词
请和大家一块儿认读课文中需要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应该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汇: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部分词汇的意思。
4、分段读课文
1、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大家来看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5、默读课文,说说大意
1、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真好!下面请同学们和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哪个来讲说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创造家是如何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创造了坦克的,坦克又是怎么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大家下节课来学习。
6、写字、结课
1、这篇课文有14个生字要写,请同学们和读读田字格中的字,看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提醒大伙?
示字旁的字很多都与古时候的“神”有关。将来学到示字旁的字大伙应该注意一下。
2、请和大家一块把每一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汇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两个字。
2、课时
1、复习导入,找课文重点句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讲解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2、抓住重点句质疑
1、课文中哪句话讲解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伙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那些问题来研究?
3、研读课文(解疑1)
1、大家先来研究1、个问题,创造家是如何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创造家如何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我们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2、哪一桌同学把自己画的或写的向大伙展示一下,然后说说创造家是如何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
3、创造家依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创造了坦克。让大家一块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1、目前大家来解决2、个问题。坦克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你们可以用我们的朗读把坦克的神威表达出来吗?
2、哪个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4、领悟道理和表达办法
1、创造家创造坦克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道理呢?大伙一块儿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创造的事来讲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哪个擅长把其他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哪个就会是胜利者。”
大伙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可以用别的例子来讲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哪个用别的例子说说“哪个擅长把其他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哪个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概括,抄写
同学们说得非常不错。学了这篇课文,大家从创造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创造了坦克这件事,了解了“哪个擅长把其他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哪个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汇,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觉得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汇表中的词汇。
你们抄写了哪些词汇,请你们读给大伙听。
小学习语文小学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
学习计划: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汇,摘抄课文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创造家是如何创造坦克的,知道文章一至四段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创造家勤于考虑、关于实践的品质,了解哪个擅长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哪个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知道创造家是如何创造坦克的。
教学难题:理解、领会由坦克的创造引发的.道理。
1、课时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假如把它们集合在一块,结果会如何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需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呢?
3、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计划。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创造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块创造坦克的?
⑵是的,哪个擅长把其他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哪个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4、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筹备交流。
2、课时
1、复习问题,揭示目的
上节课大家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创造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块创造坦克的?
2、是的,哪个擅长把其他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哪个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大家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携带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合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需要每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建议。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3、联系实质,加深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可以用别的例子来讲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实践活动
1、摘抄你觉得课文中用得好的词汇。
2、搜集一些创造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教学深思:
教学前设计有以下几个特征: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设计多个异步方案,让优生在课堂上没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教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练习。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防止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非常高。
但在把握目的,体现语文本位上做得还不够。特别是本文有显著的文本特征:矛盾的集合--坦克的创造是一个考虑、创造、创造的过程,对练习小孩的思维有非常不错的帮忙。所以教学设计应把握文本特征,遵循语文本位出发,我有进行了改正:抓住合二为一分三个层面三度理解合二为一,层层深入,最后模仿课文一至四段的写法,写清考虑过程,并举例说明新品有哪些用途。使读说思写有机得结合在一块,在把握目的,体现语文本位方面做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