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拓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准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需要及学生的实质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材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材
教程简解: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大家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的预设:
常识与技术:知道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办法:以分步解析,入境悟情等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领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季,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题:
基于本人对教程的剖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题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领会诗的意境;
2、激起学生对秋季的欣赏美的欣赏,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非常大的意义,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步伐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示于大家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析,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领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季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二、分步解析,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一样方法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质,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知道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练习: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概括学习技巧: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教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练习: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题。
(2)试着让学生自身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依据学法教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知道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伴随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四、整体诵读,领会诗韵。
1、学生诵读,如何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步伐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材
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意思,知道秋季红叶的特征,领会诗人热爱秋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题:
领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爱哪个季节?为何?(生考虑,后交流,教师一定学生所说)由于有了春、夏、秋、冬,所以大家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季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季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大家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办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依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使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采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知道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讲解: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天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季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讲解,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由于;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依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知道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有哪些不同: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非常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何用“红于”而不需要“红如”?由于“红于”不只点出色彩鲜艳,而且看上去更抗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个时候的秋季像春季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征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哪些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我们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非常美,但作者最喜欢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游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人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身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材
教学目的: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汇。
2、读懂《山行》,用我们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办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讲解词汇,说说诗意
(3)联系实质,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领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身喜爱的方法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常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便捷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析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我们的话来讲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质,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领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领会情感。
三、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