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所有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更不是难事,只须你做到了有兴趣。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给大伙收拾的《高三期中历史试题》供大伙参考,欢迎阅读!
1、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坟墓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与殉葬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规范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规范传播了西周文化
D
结合所学常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规范是礼乐规范,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规范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墓葬规范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规范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
本题解题的重要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常识从礼乐规范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肯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缘由是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而治”
C.铁犁牛耕的逐步竞价
D.产品经济的蓬勃进步
C
结合所学常识可知,因为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竞价,故自耕农经济得以进步,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政策缘由,并非根本缘由,故A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非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排除;产品经济的蓬勃进步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进步,故D排除。
本题解题的重要是紧扣题干设问词“根本缘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常识从汉代生产力进步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春秋学(春秋学的主要特征是“舍传求经”,他们在“舍传求经”时以“明王道”为原则)正统论自北宋庆历年间兴起,至南宋愈来愈盛,“华夷之辨”成为两宋年代的思想主题之一。这一意识的兴起
A.表明传统天下秩序趋向崩溃
B.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
C.反映出中原规范文化的优势
D.阻绝了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
B
两宋之际,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了春秋学正统论与“华夷之辨”风靡的局面,故B正确;两宋时期传统天下秩序并没趋向崩溃,故A排除;材料没将其它文化与中原规范文化比较,故C排除;两宋时期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故D排除。
4、明朝中后期伴随内阁品位的提升,加之又具备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着皇帝的信赖,内阁辅臣的事实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A
材料“凭着皇帝的信赖,内阁辅臣的事实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反映了内阁借皇帝获得实质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并不可以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B排除;内阁权力来自于君主,并非不受制约,故C排除;君权至上,并不是受到内阁制约,故D排除。
本题解题的重要是熟练学会明代内阁规范的实质,结合材料信息“凭着皇帝的信赖,内阁辅臣的事实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即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排除无关选项。
5、洋务派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来证明西学之天文算学、化学、重学、气学等均来自于中学,觉得这部分科技不过“泰西智士从而推衍其绪”“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可以出中国载籍以外”。洋务派这一做法主如果为了
A.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
B.*中体西用学说
C.全方位学习西方文明
D.坚持文明优越理论
A
材料反映了“西学中源”思想,这有益于洋务派缓解与顽固派的矛盾,从而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故A正确;“西学中源”思想为洋务运动降低阻力,并非*中体西用学说,故B排除;洋务派并不是全方位学习西方文明,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坚持文明优越理论,而是说明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的目的,故D排除。
6、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
5月12日《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呼》
5月13日《各尽我之救命责任》
5月14日《各竭其力,各尽其心》
5月15日《陕灾之造因及现在之转机》
A.海量报纸质媒体介密切关注灾情
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
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
C
材料只反映了《大公报》的社评,并不可以说明海量报纸质媒体介都密切关注灾情,故A排除;仅凭材料也不可以体现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故B排除;材料“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呼……各竭其力,各尽其心”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在陕灾问题上的互动关系,故C正确;材料没反映出媒体关注政府的救灾力度,而是呼吁社会各界救灾,故D排除。
7、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系息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依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军事机关核准实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用途是
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D
结合所学常识可知,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有益于保证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动员体制,不是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故B排除;1942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故C排除。
本题解题的重要是紧扣题干时间“1942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常识从抗战的大背景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8、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商品的推销状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造
B.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
C.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
1949—1952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打造,故A排除;私营工业商品的推销当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重上升,说明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故B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工业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故C排除;1949—1952年并未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D排除。
9、古希腊学者安提丰从人的存活角度出发,觉得人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据此可知,安提丰
A.具备人文精神
B.反对奴隶规范
C.反对神灵崇拜
D.着重物质生活
A
材料“人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反映了看重人的存活和利益的思想,这具备人文精神,故A正确;材料没反映反对奴隶规范的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没办法体现反对神灵崇拜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非着重物质生活,而是看重人的存活和利益,故D排除。
本题解题的重要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人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学生可以结合所学常识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在卢梭看来,没有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卢梭
A.致力于消灭社会的不平等
B.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
C.基本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
D.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B
材料“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反映了卢梭反对彻底的直接民主,倡导选举实行精英贵族政治,这说明他认识到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消灭社会的不平等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可以说明卢梭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故C排除;材料虽未反映“主权在民”的思想,但并不可以说明卢梭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故D排除。
11、18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年,英国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7人,至1800年,则上升到2、5人。这一现象的出现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C.缓解了阶级矛盾
D.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
结合所学常识可知,英国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的人数增加,会造成农业劳动力剩余,1800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工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没直接联系,故A排除;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工厂并不可以维护人民的权益,故B排除;劳动力流向工厂也没缓解阶级矛盾,故C排除。
12、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大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B
1953年处于冷战时期,材料漫画以大炮代表美国“自由世界的防御”,以镰刀、铁锤代表苏联的“和平攻势”,这讽刺和抨击了美国的冷战政策,故B正确;漫画主旨并不可以体现美苏争霸的态势加大,故A排除;1953年苏联没放弃对美国的对抗,故C排除;漫画当中苏联的“和平攻势”并不可以说明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故D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要。
材料一“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造成的全球化与国内市场需要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病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漳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每年平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每年平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将来每年平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随着着白银的很多流入,中国的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国外市场需要也直接刺激了江、浙、闽、粤、赣等区域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瓷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进步。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国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1898年,清廷下诏:“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埠(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款口岸的实质不同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目已由戊戌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假如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目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
材料三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到今天,国内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国内的自贸区数目将达到12个,正是这部分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要紧门户。除去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达成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国内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剖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1、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常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依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有哪些用途。
(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的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产品经济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白银很多流入,加快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产品很多出口(国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产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如果由于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自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
同:都顺应了世界时尚,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
评述:有益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益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
但是晚清自开商埠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伴随自开商埠的增多和区域的扩大,自开商埠也在一定量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用途: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第I卷客观题(6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需要的。
l.《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医生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医生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有哪些用途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大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看法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
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
3、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到今天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4、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5、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法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6、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服装文化*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风靡
C.民众常见同意西式服装D.服装变革带有年代色彩
8、“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此次战役
A.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B.是太原会战的要紧组成部分
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D.粉碎日本飞速灭亡中国企图
9、蒋介石觉得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妨碍长江运输,在策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A.扭转弄清楚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策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区域D.结束了国民党在国内统治
10、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款》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3、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款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事实上,也意味着假如中国周围区域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D.标志新中海外交政策成熟
11、漫画带有鲜明的年代印记。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析正确的是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
B.农业合作化获得丰硕成就
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D.农业经济达成跨越进步
12、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方位进步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达成了教育范围的拨乱反正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策略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13、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期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出货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缺少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具备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14、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所有特质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很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B.力图*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以“人性”反对“神性”D.描绘将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15、1624年英国制定《垄断法》,这是世界上首次以法律形式给创造专利予以一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样“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进步具备决定性的那些创造就未必大概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利规范推进了技术革新B.政府使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进步D.垄断法推进垄断资本主义进步
16.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款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一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B.已拥有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点
C.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7、1932年12月27日,苏联中央实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规范,惟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预防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
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网盟D.保持了工农业均衡进步
18、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A.遵循自由放纵,竞价“新经济”B.加大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
C.节省政府开支,进步高新技术D.降低政府干涉,缩小“福利国家”
19、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拉对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大家目前已经不是维多利亚女王年代那个光荣孤立的大英帝国了,在大家国家,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到大家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历史。让大家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一块在欧共体奋斗啊!”英国期望“在欧共体奋斗”的重要原因是
A.推荐欧洲经济一同体进步成就B.打造欧盟摆脱美国控制
C.顺应年轻人放弃传统外交的呼声D.攫取欧洲事务的领导权
20.“他们觉得感情比理性更靠谱,以感情教导艺术和生活,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自然看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把人性的充分进步和发挥作为生活的目的。”下列文学作品符合此风格的是
A.《巴黎圣母院》B.《安娜卡列尼娜》C.《百年孤独》D.《妈妈》
第II卷非选择题(60分)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4分)中国古时候十分看重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的道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伙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将来,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区域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区域,都一样照人口比率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法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常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什么不一样。(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常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常识,谈谈你对古时候中国人才选拔规范的基本认识。(4分)
22、(12分)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首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部分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首次鸦片战争结束将来,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然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款》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款》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然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用途》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什么变化?剖析其变化的缘由。(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认识,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常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剖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原因。(2分)
23、(14分)经济全球化成为年代进步的时尚,然而反全球化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过去,每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维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很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实惠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花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势必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进步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互联网的历史时尚。反全球化事实上并非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将来进步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考虑怎么样拥有一个适当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进步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常识,剖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5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常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需要:看法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明确;280字左右)
24、(10分)秦自商鞅变法渐渐形成了小家庭规范,在中国古时候家庭进步开创了一个新的年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常见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只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常见打造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极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一般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规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总结商鞅变法的手段,并剖析其对家庭规范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点。结合所学常识,指出小家庭规范形成的年代背景。(6分)
25、(10分)
甘地是印度的“圣雄”,在印度民族解放中采取了独特的斗争方法。
材料一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将手工织布机或纺车描述为解决印度日益紧急的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帮印度民众摆脱日益紧急的贫困局面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帮印度达成自治。……我之所以信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法,是由于通过它,我可以为那些处于半饥饿、半雇佣状况的妇女提供工作。我的想法是让那些妇女纺纱,用这部分纱织成土布后再用作印度人的衣料。……这场运动无论怎么样都不会带来任何害处。
——甘地《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材料二大量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一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不是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探寻解脱苦难的方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法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怎么样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难以改变。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指出推行手纺车运动的目的。(3分)
(2)结合所学常识指出,材料二中“独特方法”(除手纺车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剖析采取这一方法的缘由。(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种独特的方法反映了甘地什么样的精神追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