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高三生物复习的几个误区及应对方案

   日期:2020-11-24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720    评论:0    
核心提示:  2020高考考试马上开战,你筹备好了吗?高考考试网我们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考试复习办法,供大伙参考阅读!  一、重复

  2020高考考试马上开战,你筹备好了吗?高考考试网我们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考试复习办法,供大伙参考阅读!

  一、重复新授课的步骤不可取
  笔者到某市教程回访,进行听课、评课和座谈交流活动,听了一位教师的有丝分裂高三二轮复习课,并与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
  与新授课一样,这位教师根据有丝分裂的顺序出示各个时期的图片或动画,与学生一块讨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图像的特征,然后概括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着丝点的数目变化规律。复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征时也是这样,增加了一个列表: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不一样点,表中留下一些空格,让学生填答。
  这个课堂教学步骤和教学办法在非常多高三生物教师眼中是经典的,是无可挑剔的:课堂教学步骤顺畅,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正确;课堂形式多样,有解说,有提问,有训练;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也多样,有看图回答,有齐答和按顺序回答;讲完课后有习题训练和解说;整节复习课紧凑有序,一环套着一环,从上课开始到下课铃声结束,全程在教师的主导下顺利推进,教师讲得精彩,听课教师看着、听着也精彩。
  听过不少高三生物复习课,发现如此的复习方法是非常多生物教师喜欢的。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按新授课的形式或思路重新解说一遍复习的内容;重复新授课中已传授或解说过的一个一个常识要素。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对于教师所提问题比较熟知,回答迅速、正确;部分学生强化了所学常识;部分学生因为对于定义或内容比较生疏,在教师讲课时忙着从课本中探寻答案,所以在内容的进度和思维的步伐上表现为滞后性。因此,如此的复习成效是值得怀疑的,学生表面上是学会了教学内容,但事实上是一种重复识记。这种识记是一种容易的学习,时间一长或遇到新的情景,记忆就会模糊,常识迁移难以达成,当然达不到复习的真的成效。
  一节40分钟的复习课,有些教师是从头讲到尾,呈出的幻灯和常识表格一个又一个,有些教师是从头到尾提问题,这部分问题中有什么涉及本节的重点内容并不了解,有些教师只讲20分钟左右,迅速地概括一些常识要素,然后是做题和讲题时间,还有一些教师,让学生看教辅上的常识整理,就开始做题讲题,以题代讲现象很明显。
  假如高三复习课是重复新授课的模式,把已经解说过的常识内容再重复一遍,然后加强应试练习,这到底有多大的效率?从这位教师的复习课中,我感觉这节课可以不需要复习,由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从回答问题学生的表现来看,没什么障碍。正由于这样,才值得大家好好考虑。
  从常识的需要来看,高考考试减少了常识困难程度,一些大纲教程有而课标教程没的内容不需要复习,一些非重点内容不需要拓展,但是,能力的需要反而更高了,怎么样在复习课中让学生深入理解要紧的定义、原理,是值得探讨的一件事情。
  二、深化对要紧定义的理解
  细胞为何发生有丝分裂,是由于细胞或生物需要成长。从表面来看,细胞有丝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与它相同的细胞;从本质来看,细胞有丝分裂需要维持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DNA分子完全一致。所以,染色体和DNA分子的复制和均分就看上去非常重要。因此,学习有丝分裂,其核心是学习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DNA分子的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关系。细胞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中染色体和DNA分子的行为和数目的变化,都围绕着最后形成两个子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细胞维持完全一致。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是有其势必性的。教学时围绕着这一要紧定义进行设计,让学生剖析其中变化的缘由,就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在复习中应围绕着有丝分裂的目的来进行剖析和讨论,让学生两两一组结合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进行剖析和探讨:为什么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有这部分行为与数目的变化?假如没如此的行为变化会得到什么结果?教师再解决学生在自我复习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如此的复习成效可能远远好于教师一个一个地针对分裂图像进行提问和概括。
  同样,对于间期中DNA分子的数目所出现的G1、S、G2期的变化,大部分教师的处置办法是记住曲线图,至于为何会出现一平二升三平如此的曲线,大部分教师并没给学生讲解。其实,大家完全可以告诉学生,G1期是为S期作筹备的,G2期是为前期作筹备的,筹备期是基因表达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可以作为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也可以形成酶参与催化用途,还可以形成微管蛋白为分裂期作筹备。这部分内容并没超纲,而恰恰相反,是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这一要紧定义的深入理解。
  有些教师觉得,全方位复习就如扫雷一样,将所有些要点都过一遍,如此做有哪些好处是可以防止高考考试题中出现而自己没复习到的尴尬和危险,防止高考考试结束后受到学生、学校和家长的指责。这种害怕承担责任的想法和做法事实上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也将我们的教学和课堂变得平庸。大家需要知晓的事实是:第一,高一和高二的新授课,与第一轮的高三复习,基本上不会遗漏高考考试中的考试知识点;第二,生物高考考试是以要紧定义为命题对象,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考试,尽管有选拔功能,但还有导向教学的功能,那些一般的常识内容,即便出目前考题之中,需要也会非常低,以正常学生的智力和基本知识,就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复习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要紧定义的理解、学会和迁移上,放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上。有了如此的认知和做法,才能真的做到有效复习。
  关于入门知识的复习,大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复习。具体的做法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可以两个学生一组,相互叙述有关常识的要素,进行补充和健全,教师所做的工作是抽查、纠错和概括,并最后与学生一块明确常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做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只给学生自我整理常识的机会,还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给那些学会不太结实的学生第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对看重定义的复习不可以只是强调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深入剖析定义建构的过程,由于只有自己建构起来的定义才能真的理解。建构定义的过程需要正例来支撑其内涵,需要特例来补充其外延,有时需要反例来强化定义的核心内容。建构定义涉及非常多的科学办法,如观察、剖析、比较、概括、总结和演绎等等,这部分科学办法是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紧方法。对于遗传定律的学习,建构定义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从思维上进行剖析和推理,真的理解是怎么样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遗传定律的。因此,看重要紧定义学习的本质就是看重定义的建构过程,而过程是练习学生思维能力的要紧途径,也是深入理解定义的必由途径。
  三、不要过度依靠教辅和罗列很多问题清单
  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教师被习题教导或牵引复习的情形很明显,非常多教师问我:教辅中的习题内容与教程中呈现的内容表述不一致时,如何解决?
  复习时应以高考考试大纲和教程为准,全方位复习入门知识,重点复习要紧定义。这部分观念大伙都非常了解,但为何大伙还是那样看重教辅呢?这种不放心的表现是否一种不自信?是否一种过度依靠教辅,不研究高考考试,不研究教程和教学的表现?
  很多的习题训练替代教学过程,很多的各地高考考试考试题目、高三期末考试真题或模拟考试不加筛选地让学生练习,不只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有限,更有可能起到一种负面用途,是一种妨碍学生有意学习的不好的行为!
  有些老师将一些高考考试复习资料中的常识清单打印成卷,需要学生每课进行练习,觉得是给学生打基础,在高考考试中可能会遇到一模一样的填空。这种做法不只耗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还是一种不懂教育规律,不知道高考考试以能力导向的不容易做法。
  有些教师根据教程顺序搜集了100~300个问题清单,让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回答这部分问题。教师的目的是不遗漏任何可能考到的要点。具体剖析这部分问题,发现大部分都是中学习生物学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包括特例、偏例或超纲的问题。问题多而散,常识细则抠得比较多,问题之间无逻辑联系,是没办法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常识体系的。
  四、不要盲目地做各种模拟考试
  非常多教师特别喜欢让学生做模拟考试,尤其是名校或所谓名校联合考试的考试题目。或者把近几年的一些模拟考试和高三期末考试真题汇集在一块,让学生很多训练,寄期望于高考考试时碰到原题,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第一名校或名校联合考试的考试题目常见偏难,由于名校的学生学得好,学得深,考试题目的困难程度系数自然偏高,以防止非常多学生轻松地获得高分;第二,一些命题人不研究高考考试,或不可以正确把握高考考试的考试方向,凭经验出发,命出来的模拟考试偏离了高考考试的方向;第三,大部分考试题目一般只反映了个别要点,并没将有关常识连成串,更谈不上形成系统互联网化的常识体系,多做这种考试题目,会的只是常识的点,而能力并没得到明显的提高。
  五、多给学生理整常识的时间
  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复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要么讲一节课,要么讲半节课做半节课的习题,极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的常识。如此做的后果是,已经理解并掌握的学生没什么收获,而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的问题还是没得到根本解决。另外,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剖析,假如不给学生整理常识的时间,指望学生课后再拿出时间来整理,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学生没这种习惯;二是各科布置的作业太多,学生都是埋头做作业,按时完成各科的作业就已经非常紧张了,哪儿还有空闲来自己系统整理当天所学的常识。因此,过几天后,你再问学生,不久前所复习的内容,他照样说不了解。
  建议一节课复习时间为25~30分钟,剩下10~15分钟让学生整理本节所学内容。可以从如此的几个方面入手:本节课复习了哪些要点?哪些常识是重点?哪些内容常常考到?自己在哪个或哪些要点上容易出现错误?本节内容与其他节之间有哪些联系?在整理过程中,教师边听边巡视,解答学生的问题。这10~15分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主整理回顾时间,第二部分由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解说、倾听和补充,最后教师抽查学生收拾的成效。如此做的目的,就是加大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大伙想一想,如此的过程顺利完成,学生至少有四次回忆和整理常识的机会。经过如此的思维整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大,思维能力得到练习,常识的系统也容易形成。生物学科的高三复习这样,其他学科的复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新高考考试资讯、高考考试政策、考试前筹备、高考考试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考试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高考考试网公众号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