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后,大量新生有如此的心理落差,比自身成绩出色的大有人在,极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况。下面是我们给大伙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要点,欢迎大伙阅读!
2021年历史水平考要点总结篇1
诗歌
1、《诗经》:国内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起因:产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杂剧
5、明:昆曲: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2021年历史水平考要点总结篇2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进步。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起因:
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讲解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收获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觉得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明中期将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继承和进步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将来,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进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与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可以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021年历史水平考要点总结篇3
1.反法同盟
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首次反法同盟,武装干预法国革命。18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如果干预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预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组织演变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俄、普、奥三国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一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接着又成立四国同盟,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
主要活动: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神圣同盟决议由奥地利出兵镇压革命。③1823年,俄国唆使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派兵远征拉丁美洲,镇压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因为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干预计划未能实行。
瓦解: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同盟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同盟开始瓦解。
性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人民革运势动的带有封建性、反动性的政治军事同盟。
3.国际网盟
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打造国际网盟的建议。
打造:巴黎和会决定打造国联,国网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一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4.法西斯同盟
形成: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②德日签订《X》,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活动:1937年发动全方位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六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军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十二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规模。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打造: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大对苏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一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网盟正式形成。
主要活动:政治上互相协作、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
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激励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6.联合国
打造:1945年春季,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谋划打造联合国。十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进步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需要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和平共处等。
用途:初期联合国实质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7.欧洲一同体
起因:在经济进步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我们的安全,提升国际地位,加快经济进步的节奏,需要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成立:1967年,“欧洲一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一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
主要目的: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达成产品、职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进步。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的联合。
影响:
①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大,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升并日益发挥愈来愈要紧有哪些用途。
②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进步,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8.七十七国集团--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打造的国际经济组织,到80年代其成员已增加到110多个。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达成打造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的。
9.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由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发起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制裁,结果触发了首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紧急混乱。
10.北约和华约组织--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打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后来的“华约”的打造,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021年历史水平考要点总结篇4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⑴背景:汉高祖为防止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
⑶影响:伴随分封的诸侯国权力渐渐强大,紧急威胁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实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大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益于皇权的加大。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
⑴手段: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用途: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规范
⑴目的:为了加大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区域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
①加大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规范的创立,是中国古时候地方行政规范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国内古时候的选官规范
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选官规范:①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
★方法:由下而上推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打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健全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去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大了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官吏的出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提升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升和文学的兴盛
④促成了常见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方法作为选官方法,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肯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常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革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1年历史水平考要点总结篇5
儒家文化精神内涵
一是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文化在处置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更多关注人在社会中的地方,强调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处置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自我健全,达成生活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儒家文化着重人文、着重道德、着重感性的特征,并渐渐培养起一种道德的精神。
二是内圣外王精神。内圣就是要看重对自我的关怀,追求自我道德的健全,也就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塑身,把自身修炼成圣人,至少是根据圣人的准则去修炼。
三是积极入世精神。中国人非常早就在对内在生命力量和外在环境变化的体验中,深刻领悟到了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因此,更着重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生活,这同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思想有某种相似之处。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世俗哲学和人的哲学,主张积极入世,达成我们的理想和抱负。
四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品格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人性与天理的合一。尤其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将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看法,并进而在政治理念上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儒家主张以礼维护社会秩序,以德达成治身治国,则非常顺利推出“人治”思想,也就是看重人的道德进步,看重人的同情心,由此看来“礼治”与“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侧重教化者本身,是一种圣贤政治。
2021年历史水平考要点总结有关文章:
★ 历史水平考要点概括2020
★ 2020历史水平考高中要点概括
★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要点整理
★ 历史要点概括高中水平考
★ 高中历史水平考要点概括
★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要点总结
★ 历史高考考试要点总结概括5篇
★ 历史水考要点总结推荐
★ 2020最新高二历史会考要点总结概括三篇
★ 历史高考考试必背要点大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