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简洁式统称等都不能离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常识,文化常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要点、教材及教学深思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要点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依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讲解,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架构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闻他的卜术非常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国内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拓展常识:
大家在日常必不可少数学运算,假如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肯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假如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能够打开大家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常识。
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材
首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肯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或许有些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一定;也有大多数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容易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不言而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1、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大家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哪个数得准。
[设计意图:知道十个数字的发音状况,重在发音。]
2、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筹备训练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打造数字与汉字的联系,知道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状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3、学习古诗
古时候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晓他是如何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学会步伐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如此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教导,朗读。
(二)知道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哪个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念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依据课堂交流状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
(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
(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一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备多重性,要进步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大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如何指,即“一去二三里”该如何理解的问题。]
5、可以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非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肯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教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感觉它美吗?
(4)师概括: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块背,就仿佛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第三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第三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4、写字
这节课大家来写三个字(出示“1、2、三”),这三个字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教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哪些不同。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如何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咋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氛围,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可以想当然、必须要认真的意图。]
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深思
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漂亮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具体表目前:1、教导看图,初步感知
依据小学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伊始我就出示插图,教导学生按肯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插图的景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凭着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热烈,获得了好的教学成效。
2、诵读课文,理解字义
朗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准时地给予充分的一定和鼓励,让学生一直维持朗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非常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认识笔画,教导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小学一年级学生首次学习写字。教学时,我第一让学生认识田字格和教给学生认识笔画名字,接着教导学生书写“1、2、三”三个字。我是如此教学生写字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位——教师范写,学生观看——学生书空、描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适时教导。经过师生的一同努力,学生的首次写字获得了让人认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