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国内而言,台海局势的变化是因为各种结构性原因综合用途的结果。这是学习啦我们为大伙收拾的台海局势的时事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台海局势的时事政治论文篇1、《结构性视角下的台海局势剖析》
台海局势的嬗变是各种结构性原因综合用途的结果。结构性视角下台海局势剖析强调整体性剖析和关联性剖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台海局势中基本结构为什么的问题,即台海局势中每个子结构的基本形态;二是结构变迁的问题,即每个子结构之间与与整体之间怎么样达成转换并致使整体的嬗变问题。对这类问题的探讨,既指涉台海局势基本走向通常性规则的研究,同时也涉及怎么样从结构性视角出发推进原生性结构调整,进而使台海局势向有利国家统一大业达成方向进步。
1、结构性视角的引入
根据普通的讲解,结构主要与“功能”相对而言,指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用途的方法,是系统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要紧标志。就系统整体来讲,结构既是系统存在的基本方法,又是系统的基本属性,是系统具备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的基础与首要条件。从最容易的意义上说,结构强调的是“关系”的组合,其中部分之间的相互依靠是以它们对全体的关系为特点的。②结构体现了“关系”之间的相对稳定性,结构的变化对于系统而言愈加具备根本性和深层次的决定意义,容易致使整体或系统发生较为重大的功能重组或是整体性的组织改变。
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主如果指存在于台海局势中带有趋势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变化,比如国内和平进步策略的提出与由此引起的台海局势结构性改变;与其相对的是较为表层的、短期的和局部性变化,比如台湾岛内政治人物与两岸关系有关的行为等。通常情况下,结构性的变化大都是缓慢的,其所显示的是两岸关系结构在肯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的层面;相对应地,表层变化则是比较迅速的,反映的是台海局势中比较活跃的层面。在对两岸关系的研究中,表层剖析与结构性原因剖析缺一不可,是台海局势剖析的不同层面。不过比较而言,结构性研究更强调趋势性和稳定性的系统剖析,对于准确察看和剖析台海问题更为重要。结构剖析的基本规则是反对单纯研究外部现象和表层结构,强调把握事物内部的、深层的整体性结构,反对孤立的局部研究,强调从系统、功能关系中把握事物,反对单纯的经验描述和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以结构性剖析为中心的台海局势剖析中,短期的政策剖析与长期的趋势剖析所依据的逻辑理路是同一的,都是根来自于台海局势结构中每个部分相互用途及其关系变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状况。
强调整体性。以结构性视角来看,台海局势是有结构的整体,或者说是子结构在其中作为部分存在的整体。整体性剖析事实上是对台海局势的基本框架进行解构和定位,是结构性剖析的基础,没整体性的剖析,子结构就成为缺少互动的松散联合,难以形成可以框束台海局势基本面貌的规范性构造。同时,整体性剖析强调对各种影响台海局势的要紧原因进行综合考量,充分考虑到单一结构与整体的关联性。比如,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结构中,“台独”路线一直是没办法触动的“神主牌”,即便是在两岸和平进步成为大势所趋的状况下,民进党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愿调整。这一问题典型地呈现颁布海局势整体结构对子结构的影响,包含台湾民众对“主体意识”的认知、美国的台海政策与民进党内的话语结构等均构成了对该党两岸政策的牵制,使其在“台独”立场上不敢调整。
整体性无疑是结构的概念标志,但整体却是以部分为基础的。假如没对影响台海局势每个具体子结构的有关剖析,所谓的整体性剖析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结构性视角之下,对台海局势的整体性研究是放在具体的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中展示出来。不过结构整体性也并不意味着将整体视为在特定整体中所描述的所有子结构的容易叠加。结构剖析理论通常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讲解整体和部分的看法,即需要考察整体的联结与各部分互相联系所构成的互联网。强调整体性研究就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结构中各要点的关系上,关系对于要点具备优先地位。易言之,在对台海局势变迁的剖析中,对每个子结构基本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剖析处于尤为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是动态的剖析。台海局势的结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结构的静止,事实上,台海局势自1949年两岸隔绝以来一直处于嬗变之中,这类变化包含了台海局势子结构的变迁、子结构关系的嬗变与作为后果呈现出来的整体性特点的渐变等很多方面。结构性嬗变和前文所言台海局势短期变化区别在于,这种变化所历程的周期更长,表现出来的趋势愈加稳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台海局势整体结构所达成的并不是容易的由部分到整体的转变,而是部分改变将来通过与其它部分的关联性影响改变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呈现出既有结构向新的更复杂结构动态转变过程。就台海局势而言,这种结构的能动性总是表目前某一或某些子结构发生变化后,通过联动效应影响到其它子结构,最后致使台海局势的整体性变迁。
2、台海局势中的几个要紧子结构
结构性视角下台海局势的整体性变迁遭到内部要紧子结构变化的影响。或者说,整体性的变化是内部子结构变化后与整体之间进行转化的结果。大致来讲,对台海局势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子结构。
1、台湾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结构。在角逐性选举成为政治生态决定性原因的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结构变化对台海局势影响巨大。长期以来,台湾民众对国内的认知主要受国民党当局_宣传和民进党歪曲性宣传的影响,再加上台湾民众在这类宣传之上进行的自我观念建构,形成了对两岸关系一定量上的偏颇性认知,其中包含对国内的敌视和对两岸处于对抗状况的基本判断等。伴随两岸关系的迅速推进,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已经发生了非常大变化,和平进步得到了岛内大多数民众的认可,缓和两岸关系、共谋两岸兴盛成为岛内大多数民众的共识。台湾岛内近两年的民调大都显示台湾民众对于马英九缓和两岸关系的做法基本持一定态度,对于两岸关系维持稳定也大都表示同意。而在2012年台湾最高领导人选举中岛内对“九二共识”的正面认知即在非常大程度上反映颁布湾民众对两岸关系认知的这种结构性变化。
2、岛内政治格局的基本结构。2000年将来,台湾岛内政治格局进入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则渐渐沉淀下来,政党政治力量对比格局也渐渐稳定下来。这种稳定性比较典型的外显性特点就是意识形态的动员功能开始消退,以民生议题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诉求动员效能开始上升。在政党政治运行模式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国民党与民进党两个大党各自内部的调整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其中包含内部世
代关系的调整、基本诉求的调整、内部权力关系的调整等每个方面。同时,在乎识形态动员功能开始消退后,岛内主要政党纷纷加大了对基层服务的经营,力图通过基层服务强化与选民的联结。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台湾岛内政治格局对比的变化并没最后定型,“稳定”只不过相对意义上的力量对比平衡。伴随台湾主要政党和政治权势之间的重新分化组合持续推进,与每个政党政治动员方案的不断调整,岛内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基本样态仍会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
3、两岸关系基本结构。在影响台海局势的要紧子结构中,两岸关系的基本结构显然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原因。在传统的两岸关系结构中,对抗是主要的内容,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内战的自然逻辑结果。现在两岸结构中虽然对抗性和分歧性的内容在一定量上存在,但合作已经是两岸关系中的要紧内容。如国内学者陈孔立教授所言,目前两岸已经从过去的“不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可以说是对两岸关系结构性变化比较客观的描述。也正是由于这样,和平进步时期的两岸关系有多种矛盾汇集,统一力量与“台独”权势的角力、支持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进步的力量相互缠斗,情势胶着。可以觉得目前的两岸关系处于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大家其实是处在如此一个出发点上:即两岸关系是在长期的敌对之后求和解,双方是在一个有裂缝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也正是由于如此,现在两岸关系结构具备脆弱性和敏锐性特点,政治互信与合作交流规范化都需要不断加大。
4、影响台海局势变迁的外部结构,主如果中美关系基本结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锐的问题,台海局势的基本样态遭到中美关系的影响甚大。在美国的亚太策略布局中,台湾是一颗要紧棋子。美国的对台政策在策略上一直很明确,即借助台湾来谋求美国在对华外交中的最大利益。但在具体的方案上,美国的台海政策则伴随中美关系的改变维持肯定的灵活性。几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变化之大有目共睹。一方面,中美两国于他们来讲已经成为关系紧密的利益攸关方。“对美国来讲,即便最守旧的美国策略界人士都不能不承认,中美作为全球化的一同受益者,在应付全球性挑战等问题方面具备很多的一同利益,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其次,“当今中美两国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决定了硬碰硬的对抗只能是双方万不能已的最后选择。但只须中美两国在策略利益的追求目的上还存有差异和角逐”,“两国直接对抗的风险就将依旧存在”。整体来讲,中美之间既合作又存在冲突与角逐的局面在非常长时期内是一种正常状态,美国借助台湾作为要紧筹码谋求自己利益的做法不会改变,但在具体的方案上会依据我们的国家利益和目前局势进行弹性调整,从而对台海局势的基本样态产生肯定影响。
3、台海局势的结构互联网
每个子结构自己的改变,对其它子结构和台海局势整体都会产生肯定影响,这类影响有时是以直接的形式表达出来,有时却以间接的形
式呈现。但不管怎么样,这类影响都以相互关联的方法形成了一个结构 互联网,一同推进台海局势的不断变迁。这类子结构的调整可以分为原生性调整和继发性调整两类型型,前者指主动的调整,而后者则是因应主动性调整而产生的调整。
在台海局势的变化中,两岸关系结构变化对台海局势影响最为直接,故而两岸关系中出现的原生性调整影响也比较大。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以来,国内在两岸政策上的主动调整引发的两岸关系结构改变是典型的例子。伴随“和平统1、一国两制”策略的渐次展开,两岸关系中合作的成份逐步增加,两岸 政治对抗的强度开始降低,两岸交流与交往的规模与层次不断扩大和加深。及至新世纪两岸关系和平 进步策略系统推展以来,两岸关系结构嬗变的速度加快。2008年,胡锦涛进一步讲解了两岸关系和平进步的基础、目的和渠道,明确指出:“达成两岸关系和平进步,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渠道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和平进步理论的不断健全,确立了新形势下国内对台 工作新的策略思路和政策框架,成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进步新局面的基础。
两岸关系结构的这类原生性调整对台海局势的其它子结构都产生了肯定的影响。就岛内结构而言,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对国内的认知渐渐立体化,原先刻板僵化的认知渐渐瓦解。这样的情况使台湾岛内涉及两岸关系的话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台独”权势长期打造起来的“台独”话语霸权被打破。所谓“话语霸权”,系指具备政治权力的主体对其他话语体系的敌视和强势阻遏及干预行为infin;,“台独”话语霸权是泛绿阵营等“台独”权势长期打造出来的话语结构,即通过篡改历史、建构“台独”理念、引导政治舆论,甚至通过公权力介入话语体系等方法,获得了作为话语主体向客体单向表述的权力,对其它话语系统形成了强大的重压。在和平进步策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两岸加大 经济联结已经是一个不可防止的趋势。马英九上台执政后缓和两岸关系、加大两岸 联系和促进台湾经济进步的做法,从 实践上建构出了另外一个“爱台湾”的方法,打破了泛绿阵营对“爱台湾”解释权的垄断。“台独”话语霸权的打破具备多种结构性意涵:民众看待政治人物和政党愈加理性和务实;岛内“当地”政治权势单独控制话语制高点的风光已经不再;国内的影响力已经通过两岸交流和交流不断投射到岛内,岛内民众对国内的认知日趋真实等。
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与话语结构的变化对台湾的政党政治运作模式和政党政治版图对比的变化有非常大的影响。伴随民众政治认知渐渐走向理性,台湾 社会在民主化初期形成的政治激情渐渐消退,政党政治过程开始向比较平稳的方向过渡。目前民众的关注焦点日益向民生议题倾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类变化推进着岛内主要政党在基本诉求方面不能不向民生议题调整。同样,在两岸关系的认知上,以前台湾百姓心中的两岸关系和自己并无太大的关联,对两岸关系是一种“无感”的状况,但目前他们已经可以切实感到两岸关系和平进步与自己福祉提升之间的正有关用途,两岸关系的好坏已经成为与台湾升斗小民切身利益密切有关的问题。这种认知结构的变化对政党的两岸论述和两岸政策产生了压迫性影响,国民党与国内展开的政治互信建构、民进党不能不进行的两岸论述调整等动作背后都有台湾民众认知结构性改变的影子。
两岸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对美国等外部权势的台海政策也会产生影响。上文已经提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具备双重性,即策略层面和方案层面的分野。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坚持插手、干涉台湾问题,致使中国的国家统一长久不可以解决;其次预防台湾海峡局势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以免干扰美国的亚太策略部署。易言之,美国不会乐见两岸走向统一,但也不会冒被拉下水的风险支持台湾“独立”,对美国来讲,两岸关系稳定才能达成其利益最大化。不过伴随两岸关系的持续进步,尤其是两岸政治互信逐步打造起来将来,美国插手台海事务的方法和方法都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经过民进党执政八年徒劳无功的“台独”冲撞,美国已经看到两岸关系太过紧张对其不利,故而对两岸关系缓和表示一定量的欢迎,却又通过经济等方法加大对台湾当局的控制,预防两岸迅速走向统一。不过伴随两岸民众关系愈加密切,美国插手台海问题的空间会遭到压缩,其想要的“不统、不独、不武”的局面愈加难保持。同时,伴随中美关系的持续进步,台湾在中美关系中地位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也意味着美国阻挠中国国家走向统一所要付出的本钱会日益增加,当这个本钱增加到美国没办法承受的程度,放弃台湾以达成我们的最大国家利益愈加成为可能的趋势。事实上,台湾岛内政治人物对此很了解,对遭到美国出卖的担忧愈加明显,尤其是一直将美国视为幕后非常重要支持力量的“台独”分子,更是害怕被出卖。所以每次中美领导人会晤,台湾岛内各种政治权势的神经都高度敏锐。
台海局势的结构互联网中每个子结构之间的影响及用途是相互的,某一子结构的变化可能对其它每个结构都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台海局势的结构性视角所强调者是台海局势的整体性与每个子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即某一子结构变化对整体结构带来的逻辑后果,致使每个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体台海局势的嬗变。从这个角度上说,所谓的结构性视角更强调办法论的意涵。这一研究视角对两岸关系将来进步的意义在于:怎么样通过整体结构的关联性剖析,充分借助台海局势内部每个子结构联动的特点,把握台海问题的重要脉络,主动调整两岸政策,努力使台海局势向有益于国家统一的方向进步。
台海局势的时事政治论文篇2、《台海局势进步带来的投资机会》
海峡西岸策略和将来 三通可能给福建经济带来迅速进步机会,第一带来的是毛利的大幅增长,从而直接带动福建区域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行业的迅速增长,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热潮,有关受益的行业为钢材、建筑建材,机械等投资品,最后是延伸到消费服务业的需要,如食品饮料、医药卫生、金融。
三通主题投资宜以组合方法进行,大家推荐的组合:厦门港务,福建高速,厦门空港,厦门国贸,东百集团,三钢闽光,福建水泥,福耀玻璃,厦工股份,兴业银行。
1 多方博弈结果马上水落石出:暂不统不独
2008年早已成为台海关系各方的重要年。
早在2001年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时,台独权势即谋划以奥运会为要挟,推进急独。2004年台湾大选,陈水扁更是以台独为主收拾念,不择方法,甚至以3.19如此的恶劣手法,获得连任。在其第一个任期内,陈水扁在经济、民生上,几乎一无是处,民不聊生,现在其经济水平已远远落后于当初的四小龙中的其他三个成员。获得连任将来,民进党当局不只不对此进行深思,改变经济、促进民生,反而将台湾民众榜上,以去中国化、法理台独、入联公投等方法不断刺激全体中国人民。其间,陈水扁等绿营大佬,纷纷被曝贪腐,甚至出现台湾百万民众绿衫军游行、静坐倒扁。陈水扁走到这一步,已没退路,只能孤注一掷,不考虑一块押宝台独。
然而,陈水扁之流的台独动作,国内方面早有防范,以全球视线,围绕台独编织了重重罗网,展开了激烈的全方位博弈。在过去数年,与中国有关联的国际局势可谓精彩纷呈。先有反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趋于实体化;次有朝核危机,六方会谈一轮又一轮;近几年,伊朗核危机又起,到今天未能解决,等等。
对外与欧美等一同应付、处置一系列大事件。在国际合作中获得海量交换筹码,对内则大力进步经济,增强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军事实力,中国可以说已经有了万全筹备,有能力将台海局势控制在把握之中。
2 台海局势和平进步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投资机会
台海局势和平进步,双方势必会进一步加强两年经济合作交流的程度,假以时日,真的的三通势必实行,这种经济互动将影响证券市场上有关股票的投资价值。
2.1 内地与台湾区域的经贸关系
1 贸易规模
国内已稳居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及最大顺差出处。2007年,两难经贸往来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合作朝哪个方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进步,两岸贸易额1244.8亿USD,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其中对台出口234.6亿USD,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创下近五年来的新低;自台湾进口1010.2亿USD,比上年同期增长15.9。现在台湾是国内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逆差出处地;国内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出处地。
国内与台湾进口成长出现两极化现象。从对双方的经济的贡献来看,台湾对国内出口对其经济的拉动用途愈加明显,以07年为例,台湾区域达成GDP约3882亿USD,对外出口值为2494亿USD,其中出口到内地的占三分之一强,台湾区域对国内出口依存度明显推高。
2 贸易特征
从进出口商品分类看,国内自台湾进口产品主如果台资企业所需要的机械设施、原材料及重要件。前五类产品依次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显示板、初级形状的塑料、钢材、自动数据处置设施及其部件、钢坯及粗锻件、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施的零附件。
对台贸易仍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2006年1-11月,东部沿海省市对台贸易总额为779.6亿USD,占总额比重的98.4%,其中排行榜前五的省市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
3 投资状况
按投资者注册地统计,自1995年至2006年,国内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4845个,实质用台资355亿USD。
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台商在制造业实质投资额约占同期台商实质投资总额的80%,其他投资行业依次是房产业、电气水生产及提供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业。在制造业中,台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设施及其他电子设施制造、机械制造、石化、金属制品等行业。
台商投资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占台商投资总额度的95%左右。按近几年平均投资比重,依次是江苏、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台商在中西部区域的投资仅占总额的5%左右,其中以四川、湖北最多。
2.2国内与台湾区域经贸关系发展势头
加大合作,这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台湾人民有经济上的需要,台湾区域两党在政治上也有共识,其次国内最近的政策也在积极鼓励两岸经贸交流。
1) 国内对台政策有利两岸扩大经贸往来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现在,台湾当局仍限制国内2200多种商品对台出口,导致两岸经济长期处于间接、单向的不平衡状况,这种经贸关系仍是单向、间接、局部的。
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来看,国内对台经贸政策充分体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诚意和善意。将来两岸的经贸交流将立足于现有些进步基础,以双方的经济需要为基础,,以两岸 民间交流为形式,按部就班,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合法化的轨道。
2)台湾区域需要加大与国内的经济交流
台过去是四小龙中表现最为有益的经济体,多想经济指标民列第一。然而,近期几年经济却一路下滑走向衰退,各项指标均为四小龙之末,容易易台湾经济总量在四小龙中的占比来看,已从最高时的27℅的比重下滑到23℅,2006年是深知只有20℅的水平,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
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所有呢?第一仍然是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此外陈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使两岸经济关系没迅速进步,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原因。
近几年台湾区域对国内出口飞速增长是台湾外贸增长非常重要的原因。考虑到两岸的本钱原因,若实行直航或有助于两岸贸易往来,经过测算,两岸贸易之间的弹性为0.42,即距离每降低1℅,双边进出口贸易将增加0.42℅。
根据此计算,现在上海到台湾的贸易通常是通过香港或这是日本恒岛转运,而恒岛转运方法距离大约为935海里,而若达成直航,则距离可缩短为600海里,缩短约36℅,如此贸易总量则可上升15℅。以2007年为例,台湾对国内出口将增加151USD,国内对台出口可增加35亿USD。
若以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推进用途测算,由表可知,
直航守旧估计可以增加台湾GDP393亿USD,税收35.4USD,创造就业12576人次,薪资上浮2628新台币/月,将全方位而深刻的影响着台湾区域的经济生活。
3)海峡两岸有望率先掀起一股热潮
将来两岸的经济合作范围有望从生产层面转向服务层面,服务业将是热点范围,零售业,物流业、地产、金融、电信、医疗等行业的投资将大幅增加。两岸经济合作范围也有望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扩展,不只从过去以华南沿海区域转向华东沿海区域,而且将进一步向环渤海湾经济圈北移。
不过因为政策的积极定调,大家觉得海峡两岸将率先掀起一股热潮。在2005年十月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把海峡两岸写入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使这一地方决策上升到中央决策,从地区策略上升到国家策略,有益于健全全国地区经济布局,有利在加快东部进步中发挥福建的后发优势。
2008年3月5号国家发改委向人大提交审议的《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计划实行状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计划草案的报告》中也写上了推进两岸直接三通。报告在2008年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任务和手段一节中说,积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进直接三通,推行和充便宜及广大台湾同胞的的政策手段,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区域经济进步。
福建也享有地理上的有势,福建距离台湾本岛的直线距离约为120公里,两岸海运的近期距离约为273公里,相对其他省份,享有绝对的运输本钱优势和运输时间优势。
据国家建设部和福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进步规划总报告》中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规划确定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南温州区域,粤东潮汕区域和江西共二十个城市。其中以福州、泉州、厦门分别为核心城市,福州往北辐射宁德、南平形成东北城市群,厦门往南辐射漳州、龙岩形成东南城市群,结合浙、粤、赣等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生态格局、综合交通等方面进行设计。
3.3 福建在将来两岸三通中可成为中转枢纽
1)福建政府规划: 首重基建
按福建政府海峡西岸策略施政计划,福建不断健全基础交通设施,为进一步推进闽台经贸合作和职员交往提供便利,也将使福建在将来两岸三通中可以成为可飞速对接的中转枢纽和综合通道。福建在全力推进海峡下次按经济区建设中,一直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布局,加强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
到2010年,福建将基本建成一纵两横迅速铁路网,铁路正线里程将达到2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2450公里;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箱,建成厦门福州亿吨大港;民航旅客吞吐量
超越2000万人次,为促进闽台率先达成三通提供有利条件。
2)福建当地股的投资机会
海峡西岸策略和将来 三通可能给福建 经济带来迅速 进步机会,福建当地上市公司也势必受益于此趋势。现在福建的上市公司主要涵盖了20个行业,共46家自由流通市值达3172亿左右,有不少公司在该行业拥有相当的优势
大家的投资选择逻辑:
大家觉得海峡西岸建设和三通第一带来的是毛利的大幅增长,从而直接带动福建区域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行业的迅速增长,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热潮,有关受益的行业为钢材、 建筑建材, 机械等投资品,最后是延伸到消费服务业的需要,如食品饮料、医药卫生、金融。
三通主题投资宜以组合方法进行,大家推荐的组合:厦门港务,福建高速,厦门空港,厦门国贸,东百集团,三钢闽光,福建水泥,福耀玻璃,厦工股份,兴业银行。
台海局势的时事政治论文篇3、《中国裁军与台海和平》
1、兵多将广不如精兵强将
欣闻中国军队将再裁员50万,这是一个好消息。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广,在强。
军队是国之凶器、国之重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能已而养之,不能已而用之。
在军队与军队之间,战斗职员的数目是军力参数中较要紧的一种。但,假如将人多理解成“大家死得起”,以中国人的生命财产去作战术上的便宜交换,那样再多数目的军人也便只不过失败政客的牺牲品。只有赋予每个平民和军人的生命以崇高的价值,那时,人多自然势众,人少也不肯定势寡。若干年前一位中国领袖在莫斯科演讲时说,核战争没什么了不起,中国人死掉一半,还有四个亿,被灭亡的将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剩下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世界。这种伟大言论,实在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民极其蔑视、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揆诸近代以来中国的战争史,遇欧而挫于欧,遇日而挫于日,以数十倍于敌方的兵力而受制受辱于敌方,乃是正常不过的结局。中国的人海战术不过给世界军事史增添一些笑料、给国人留下一些酸楚罢了。一个半世纪前,区区数千英军闯进泱泱大清帝国的国门,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此后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均以两万来人马,令数十倍于敌方的中国守军形同虚设、丢尽脸面,让至尊至贵的天朝皇帝狼奔鼠窜、威风扫地。抗日战争爆发时,军国主义的日本只有兵员二十多万,民穷国弱的中国倒有各路兵马数百万,几几乎亡国于日本,最后赖美苏盟军之力获胜,中国亦属惨胜。二战结束之后,国共两党的兵力之和已超千万之巨,此等创纪录的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只落得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名声。中国做军事大国久矣,做军事强国尚未有期!
国与国之间的角逐大致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比规范之优劣、比文明的创造力之强弱,其二是比财富的拥有量和消耗量之多少,其三是比攻击力和破坏力之大小。军备竞赛是最末一等的国家间角逐,而在军备竞赛中重人数轻装备、重数目轻素质的角逐模式,则是末中之末的选择。
中国没必要保持军队人数的世界第一,由于这项世界第一不只没好处,反而害处多多。理由非常简单:人多不肯定打胜仗,人少不肯定打败仗,此其一;人多则人头费多,人少可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并将食税者转为纳税者,可以或省下钱来提升装备水平,或省下军费作非军事作用与功效,此其二;裁员的同时裁掉重叠的机构和无用的功能,可以趁机优化军队的职员兵种结构、军事领导体制和作战指挥体系,收减员增效之功,此其三;主动裁军不是向世人示弱,而是向世界输诚,中国对外既无恶意,就不必养重兵让四邻不安,此其四;骄兵必败,闲兵必乱,古来这样,和平常期的一支没确定任务的庞大军队,总是成为内政致乱之源,此其五。
关于上述第五点,或可再详述一二。军队本是政权的工具而不应是权力的出处,本是守土卫疆对外用的工具而不可用于国内的政争和民变,吴起所谓“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是也。但中国的军队向来有夺权和内战的传统,什么湘军淮军太平军,什么直系奉系皖系,什么川军滇军桂军,什么国军汪伪满伪,其所保所卫者,并不尽是沦落敌国的侨民与国土,不共戴天者,恰恰是同种同国的中国人!
中国军队的现行领导体制并不合理,两个中央军委、一个国防部,除去政协以外,其他权力部门名义上都负有军事责任,但责任分工不明,隶属关系不明,决策指挥体制不明。好像军队是国中之国,是体制“特区”。假如不可以规范化地确立军队对国家和国民的永久忠诚,不可以长期有效地预防军队的军阀化、特权化、利益化、地方化、派系化,那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本身倒是对国家安全的真的实质威胁。政情稳定还不错,一旦政局动荡,鲜有握重兵之军人而不干涉政治者!历史已有明证。
2、哪个在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南蛮北夷,东戎西狄,这是处于文化和地理优越感之下的古时候中国的国际环境。岁月流逝,夷狄们早已加入大家祖先的行列。“中国”本是一个相对的文化地理定义,处于华夏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心地带的人对周围的人皆可自称“中国”。儒家觉得,天子有道,就应该天下一统,并不在乎于“中国”和“外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只有江山社稷、“天下哪个属”有什么区别。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此处“国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医生家也”,可见,“国家”只不过天子治下的一级行政单位而已。秦将来,屡有开国、亡国之说,但所开所亡者并不是中国,而是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中国开于远古,从未亡国,薪火相传至于今日。从今日之“中华民族”的立场看,1840年之前的中国,所有些战争几乎全是内战,所有些安全威胁几乎都源于内乱。有史以来,中国人民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从来不是别国的其他人,而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之类的风流人物。无怪乎先贤有言,“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所谓民族mdash;国家的定义是与商船和炮舰一块儿来自于近代西方的,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也就源起于中西方的接触与对抗。鸦片一战,丢掉香港,甲午一战,痛失宝岛,从此唤醒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乱纷纷,外祸连连,国人感觉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家安全问题便成了中国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居于弱势的中国,总是把国家危亡之状多少地夸大了。伴随二次大战和国共内战的结束,欧洲被削弱,日本被制服,苏联成盟友,海量弱小的殖民地独立建国,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空前好转。但耽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误于国际主义的梦幻,陷于反美反帝的迷思,社会主义中国变得好战起来。
人民共和国之初中国坚持“战争不可防止”论。先是觉得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之间势必爆发战争,后又觉得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之间势必爆发战争,遂以“筹备打仗”、“打世界大战、打核战争”的国家心态来主导军队建设。抗美援朝华人喋血,越南热土几度硝烟,台湾海峡炮声隆隆,中苏边境剑拔弩张,满眼望去,中国人遍地是敌。伴随中美和解、中苏亲善和周围缓和,邓小平常代作出了“和平与进步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基本判断,觉得“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的国际环境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这是比较符合实质的怎么看。
今日中国的周围,日本军国主义和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复活有远虑而无近忧,中俄领土争端已被一笔勾销,南海岛屿之争、中印边界之争、中日钓鱼台之争,有关各方均存保持近况设想,大都忌惮战争。周围以外,中国既不承担保护华裔华侨之责任,又没军事结盟之牵连,庞大的陆军常规军本无英雄用武之地。
五十多年来,美国被当作“亡我之心不死”的第一号假想敌。第七舰队、“策略包围圈”、星球大战、NMD、TMD、美日安保网盟、对台军售、协防台湾、单边主义、先发制人,都曾引起过中国的安全关切。但其实中美双方都了解,相互间威慑有之,所谓美国会主动攻击甚至占领瓜分中国,则纯属好战者和受虐狂们的无稽之谈。
中国会攻击哪个,哪个会攻击中国?说到底,除去用于内政的一百五十万武装警察部队和三百多万公安国安职员,再继续维持三百万合法军、一百二十万预备役部队的唯一理由,假如说有理由的话,只不过内政问题,包含“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国内人民即使有人沦为“乱民”,乱民更不是中国军队的敌人,那样,反对裁军的最大理由大约是“台海必有一战”、“晚打不如早打”、“打赢一场高科技局部战争”和“不惜与美国一战”、“要立足于对美作战”的说法。
3、台海和平与国家统一
假如不是国共内战,台湾问题已经因日本战败而彻底解决;假如不是朝鲜战争,或许“解放台湾”早已完成。五十多年来,国内的台湾政策历程了“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变化,台湾的国内政策也历程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到“两国论”和“一边一国”的变迁。到今天,求统者统一无方,求独者独立无胆,台湾处于不统不独的尴尬情况,国内处于不和不战的难堪局面。时紧时松的军事对峙和宣传攻势折磨着两岸人民的神经,持续持续的购武比赛、经援外交比赛消耗着两岸人民的财力。两岸的中国人在海峡两边文攻武卫,外国人却凭空多出一支外交利器、得到一堆谈判筹码!
台湾是中国,是全台湾的中国人,是全中国的台湾人,也是全中国的中国人。台湾居住的都是中国人,而不是中国的敌人,即便那些拥护台独的台湾人,也还是居于台湾的中国人。郑成功以中国朱明政府名义行使台湾治权,康熙的中央政府达成了对台湾主权治权的直接行使。割让台湾的《马关条款》因日本战败而废除,自此台湾问题就不是中日问题更不是中美问题,而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不过,在解决国内争端时引入外国权势,在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平时,外国人或有利己之意,中国人更有挟洋之心。譬好似盟会之有求于日本,孙文和共产党之有求于苏联,所以,蒋李陈之求助于美国,原是中国人的一贯做法,并不等于台湾问题的钥匙握在美国人手中。假如两岸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可以达成基本的共识,那样,美国政府又何至于要得罪十四亿华人?假如两岸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南辕北辙,难道国际社会就应该放纵中国人同类相残么?
将口舌之争升级成武力搏杀,将让已经淡薄的民族感情变得敌对,让已经疏离的国家凝聚力愈加薄弱。武力攻台说到底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中国内战,但鲜血不会消弭民族的内部隔阂,武力只能往中华民族的伤口上撒盐。若由内战而招致外来干预,最后承受损失的也还是中国人。战争策略可能是最直接最容易的国家统一策略,也可能是最麻烦最复杂遗祸无穷的解决方法。
关于国家统一的战争策略,大家不可以不问:战争将永久解决台湾问题,还是无限扩大台湾问题?假如将抽象的国家利益分配到全中国人民身上,那样,战争的后果将使全中国人民包含台湾人民增益几许、又损失几许?民族大义是抽象的,而两岸人民的生命价值是具体的。假如战争仅仅针对台独权势,那样用哪种战争方法来保证不殃及广大的国内和台湾人民?假使台独是相当一部分台湾人的政治倡导,那样,这一部分台湾人的公民权利又应该怎么样得到保障?
近几年来,台湾的独派力量进步非常快,但保持近况仍是台湾的主流民意。大家不可以不注意到,岛上独派权势与国内强硬路线两者呈正有关的关系,武力攻台的呼声越高,台湾独立的声音也就越强。这恰恰说明战争威胁在助长台独而不是抑制台独。假如真的以同胞之情对待同胞,以妈妈胸怀对待儿女,台独倡导将成为无的之矢。难道放松军事重压会致使台独权势的恶性进步?我想答案应该是相反的。
摒弃战争思维,改走宪政道路,才是对国家、对两岸人民负责任的做法。确立和平统1、互不用武力的大政方针,互商合适于地方自治纵向分权的宪政构架,双方都将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由互相消耗转为互相支持,台湾的民意是可以由维持近况转为倾向统一的,台湾回归的目的是可以逐步达成的。两岸二十多年来在经贸范围已经打造了紧密的联系,假如两地的自由媒体、社团、政党也可以相互渗透平等合作,打造紧密的政治联系,那样,最后以一部全体中国人一同批准的宪法,产生一个由全体中国人通过公正自由的选举而形成的中央政府,这才是国家统一的最好策略。
在国内问题上,战争永远是迫不能已的最后选择。军队是战争机器,军队的任务要么参战,要么备战,但军队的使命从来不是取得战争而是赢来和平。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内战是最紧急的内政,外战是最极端的外交。中国最老的兵法《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
再回到裁军的议题。假如台海不战、中美不战,中国保持300万常规军的原因就不复存在。中国庞大的常规军绝对可以减至百万人以下,而两岸军费的大部可用于技术和装备,或用于民生福利。这才是中华民族自珍自爱的第一步。
猜你喜欢:
1.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范本
2.2017台海局势论文
3.2017时事政治重点总结
4.2017最新“台独”新闻
5.2016年7月份时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