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捉月比喻空虚幻想,不可以达成。下面是学习啦我们采集收拾的初中语文应具备的常识典故《水中捉月》以供大伙学习。
初中语文必须具备常识典故:水中捉月
典出黄庭坚《沁园春》: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作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哪个。向眼前容易见到,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离别。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
在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女子爱慕一个男子,但苦于无缘结合,只不过一厢情愿地空想,所以是镜里拈花,水中捉月。
后人就用水中捉月来形容白费力气,根本不可以达成。水中捉月,也写作水中捞月。
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冥誓》中用到: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怎么样说,虽则似空里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
词牌
《白香词谱》是清朝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词谱选录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词作品共一百篇,凡一百调。这部分调式都是较为通用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为便于新手,每调还详细列注平仄韵读,成为真的的词谱。
王益清《词谱》列有八百二十余调,两千三百余体,一个词调有一种或几种不一样的名字,如:水调歌头又名江南好花发念奴,沁园春又名寿星明。也有的词牌同名异调,如浪淘沙又名卖花声,而谢家池也称卖花声。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些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一样的体。比较常见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通常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通常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风靡于北宋中叶将来,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肯定的词牌反映着肯定的声情。词牌名字的起源,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通常不换韵。有些句句押,有些隔句押,还有些几句押。像5、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因为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伴随词的进步,经柳永、苏轼,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初中语文必须具备常识典故:石破天惊
典出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诗人李贺在这首诗里赞美了李凭弹奏箜篌声音的绝妙,就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好似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在诗中用来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竟把女娲补好的天都惊破了,秋雨从漏洞中纷纷落下。后来大家就用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清朝张春帆在《宦海》第十九回中提到:陈继泰被他们如此的一来,宛若那雷霆乍震,石破天惊,只吓得个肺腑皆崩,神魂出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