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规范的确立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大家需要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方法——大家可以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打造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成为策略同盟
C.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D.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可以关,而且需要走出去。”这里“需要走出去”的策略意义在于
A.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些用途
B.重建中美间策略伙伴关系
C.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D.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4.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快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
功,需要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手段。”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手段”
是打造
A.联合国 B.欧共体 C.北约 D.华约
5.1964年4月,77个进步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打造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需要。这表明
A.和平与进步成为年代主题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C.经济地区集团化进一步进步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6.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刷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
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部分无用的小器具,这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
对。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文化交流没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轻工业发达,无需进口这部分器具
C.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范围转向经济范围
7.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很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倚赖加大
D.农业生产厂家品化程度提升
8.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要紧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商品的字
D.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9.有学者觉得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B.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C.《诗经》里有牛耕生活的描写
D.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是西汉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
B.古时候要紧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C.从汉代起政府常常组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D.坎儿井是x疆区域具备地方特点的水利灌溉工程
11. 北宋前期统治者觉得“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放纵土地兼并,以便筹筹资金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12. 两宋时期,产品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主要表目前
①城市商业分布已打破坊市的界限 ②打破了过去对商业买卖的时间限制
③出现了大家生活娱乐花费的场合——瓦子
④在货币流通方面出现了纸币——交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主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觉得商人
A.不纳租税 B.不事生产 C.不尊儒术 D.不敬宗族
14.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违法交易”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井田制的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15.乾隆将来,“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A. 抑商政策改变 B. 产品经济兴盛
C. 长途贩运发达 D. 地区经济进步
16.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
变化的根本缘由是
A.封建专制规范的强化 B.资本主义萌芽进步不充分
C.闭关锁国政策 D.轻视科技
17.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要紧的纺织材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将来,棉花的重要程度超越了麻。”出现这部分变化的首要条件条件是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B.政府的大力竞价
C.产品经济的进步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18.《汉书 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保护小农经济
C.加大商人户籍管理
D.增加赋税收入
19.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20.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到今天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的道路和打造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用途。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B.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C. 打造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D.开辟了交流中西的丝绸的道路
21.汉唐拟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进步,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 中央集权弱化 B. 自耕小农衰退
C. 流民问题紧急 D. 土地兼并缓和
2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
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B.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C.手工业仅在乡村进步 D.商品产品话程度提升
23.下列是从古诗“2月卖新丝,5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
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商品进入流通范围
C.土地兼并紧急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24.据记载,清初推行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时尚,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民间贸易进步冲击清廷的统治
B.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C.外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25. 与以前相比,明清时期商业进步的新特征是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农副商品很多进入市场
④白银的广泛用 ⑤出现地区性商人群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6.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到:“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
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进步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27.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工比重适合 B.农业仅赖百工
C.百工亦为本业 D.农工任其消长
28. 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年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
映的是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井田制的破坏
C.周王室的衰弱 D.诸侯的强大
29.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时候农业经济特征的有
①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生产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下面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交易契约状况表
时间 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A.白银一直是主要流通货币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方法
D.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减少
2、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时尚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时候经济史稿》
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什么具体背景?
材料2、伴随西汉社会经济的进步,商人势力飞速膨胀……紧急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緍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令“告緡”,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新编中国通史》
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手段及其目的。为达成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什么举措?
材料3、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买卖,并不能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以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
北宋商税状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 400万贯 100
1004-1008 450万贯 113
1058 700万贯 175
1064-1068 846万贯 212
1077 879万贯 220
剖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情况和商业政策。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时候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时候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围各族人民“1日不能无” 的平时花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者也。
——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 ,惟有茶山买卖最为浩瀚。
—— 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初数户,后繁 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汇集,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社。……茶社每五更点灯,博易,买 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社,……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据材料一和所学常识,剖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重要原因。
据材料2、3、四和所学常识,剖析茶叶贸易对宋代产品经济的影响。
茶社、瓦肆等很多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常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