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高三下册期末考试历史考试题目及答案

   日期:2021-01-29     来源:www.dazhixue.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627    评论:0    
核心提示:你正以凌厉的节奏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一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考试,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的的

你正以凌厉的节奏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一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考试,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的的勇士才可以破译。以下是智学网高中频道为每一位高中三年级的莘莘学子筹备的《高三下册期末考试历史考试题目及答案》帮你榜上有名!

  1、选择题(共75分)

  以下第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世界古时候文化有很多*之作,以下史料价值的是:

  A.《吉尔伽美什》B.《汉穆拉比法典》C.《罗摩衍那》D.《荷马史诗》

  2.以下各项对西欧封建规范的形成起了加速和促进用途的是:

  A.隶农制的产生B.*教成为国教

  C.马特采邑改革D.等级君主制形成

  3.历史学家夏曾佑觉得;“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如此

  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规范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4.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不只在拜占庭帝国长期实行,而且为西欧大部分封建国家所

  使用,其重要原因是:

  A.拜占庭帝国统治者看重B.西欧封建国家适应罗马法

  C.当时的西欧只有罗马法D.罗马法内容丰富应用性强

  5.观察下列《中西方古时候科技成就比较表》,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古时候科技一直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势头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6.《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3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

  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如此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规范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时候政治规范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时候社会经济的主体

  7.太尉是秦朝军事长官,负责全*每件事务。现存的古籍中没任何记载秦始皇任命

  某人担任过此职位,故此判断是秦始皇亲自掌军权。秦始皇这么做是由于:

  A.没适合的人选B.加大皇权的需要

  C.中央官制不成熟D.统一战争已结束

  8.两汉时期时尚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看重

  C.产品经济进步飞速D.重农抑商思想紧急

  9.阅读下列依据《中国古时候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规范:

  时期两宋明清

  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规范B.促进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D.完全达成了公平选拔官员

  1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源D.抗衡佛道

  11.文庙是中国古时候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合,产生于唐代,宋代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

  市中很多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大*统治的方法B.文庙的兴修致使了程朱理学的产生C.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进步的需要

  12.历某些时期,国家规范发生重大变化,被叫做“大变革”。下列叙述中不可以称为“大变

  革”的是:

  A.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B.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

  C.三国年代,统一走向*D.清末民初,*变为共和

  13.《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中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

  *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

  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打造。”作者在这里想

  要说明中国的三大创造:

  A.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年代D.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况

  1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没办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由于《圣经》

  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个人随性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信徒能否仅仅依赖信仰得救B.信仰是不是必要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D.教会是不是*

  15.启蒙思想家大多觉得,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大家不能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

  A.*君主*,打造共和制B.打造有效机制,达成权力制衡

  C.消灭私有制,达成社会平等D.取消国家机构,达成公民自治

  16.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讲,在1760年到

  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年代被疯狂地追求创造”。这种情形可能出目前: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7.巴黎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

  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后定名为“协

  和广场”。将这部分名字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②7月王朝时期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④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18.下图曲线反映了16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对古时候希腊*规范研究的人数变化状况。2、至

  5、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应该是:

  A.*与*思想的蜕变B.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

  C.民族国家的最后形成D.不一样文静流派的产生

  19.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1、位借助“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

  “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大概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病

  C.解析《全国劳工关系法》D.说明推行自由放纵政策成就

  20.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年代—欧洲年代—大西洋年代”的历史进步次序来代替“上古

  —中古—近古”的历史进步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A.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进步的历史进程

  B.国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进步中的决定意义

  C.欧洲在世界近代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

  D.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在欧洲扩展中的历史进程

  21.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写道: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

  变化。这里的“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目前:

  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3、世界的国家力量开始崛起

  C.目前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紧张D.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大

  22.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这一变化认识不

  准确的是:

  

  A.有益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进步B.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C.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D.世界贸易从此进入了平等合作的轨道

  23.中国近代,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说“大家的国旗

  过去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这种“庇护”所依据的特权是:

  A.协定关税权B.自由传教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24.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因为各国使

  馆期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维持道路一直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后写入了:

  A.《北京条款》B.《天津条款》C.《马关条款》D.《辛丑条款》

  25.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据此判

  断,梁启超会觉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队装备落后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日本达成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君主*国

  26.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源于己一生非常重要的选择:康有

  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一同目的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的规范

  C.*清政府的统治D.打造资产阶级共和国

  2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进步在全

  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

  成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有:

  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

  17515410877346312

  ①地理上的便捷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大家观念相对先进

  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8.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喜欢“中国旧文化”,“反

  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位学者所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9.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导致的直接原因有: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0.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中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

  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容易见到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

  心理的状况——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在此想要说明的是:

  A.文字史料带有肯定的主观原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能客观地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况”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

  以下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一项,多选不能分。

  31.依据西方植物学者调查,早期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而西方人

  荤食较多。导致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缘由:

  A.地理环境的不一样B.生产方法的不一样C.生活风俗的不一样D.人种体质的不一样

  32.明朝李贽在《史纳评要》中指出:“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

  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

  A.封建社会魏征善谏现象具备偶然性B.*君主的个人品质决定政治风气

  C.唐太宗与魏征是明君与忠臣的关系D.因遇见的是唐太宗,魏征才能进谏

  33.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

  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

  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促进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B.坚定光绪帝推行变法的决心

  C.讲解法国大革命的紧急后果D.论证法国大革命对各国影响

  34.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3月6日出版

  的美国《年代周刊》的封面上,设计者用汉字“友”把画面切

  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

  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Nixon’sChinaOdyssey

  (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之旅)。作者的设计意图是:

  A.尼克松的访华具备划年代意义

  B.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C.中美是可以打造睦邻友好关系的

  D.中美层终于打破坚冰开始交往

  35.右图中柏林墙的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

  对此理解最为确切的是:

  A.西德与东德间战争频繁

  B.是反映冷战的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与对抗的深思

  2、非选择题(共75分)

  36.中国古时候中央集权规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学者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觉得,中国古时候的中央集权规范,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备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备维护、推进、进步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假如这一规范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靠,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没办法达成的。……秦凭着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健全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一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1、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

  ⑴文中所说“假如这一规范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你是不是赞同?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5分)

  ⑵依据材料和所学常识,概括这一规范对推进中华民族进步有哪些用途。(5分)

  37.舌尖上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渠道示意图

  材料2、辣椒起来自于新国内的热带和*带区域,其多种多样,栽培历史极其悠久。考古发现,在墨西哥中部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遗迹中,曾有一种野生辣椒的种子出土。细论起来,辣椒有5个主要的栽培品种,起来自于三个不一样的中心:墨西哥、亚马孙河流域与秘鲁和玻利维亚。

  材料3、国内最早的辣椒记载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称之为“番椒”,这可能由于辣椒是从国外传来,又与胡椒一样有辣味而适作调料。1621年刻版的《群芳谱蔬谱》也载有:“椒……附录: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这两者是现在公认的中国辣椒最早记载。现在可以见到的中国最早食用辣椒的记载,是在康熙年间贵州“土苗用以代盐”。至乾隆年间,贵州区域开始很多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的《台湾府志》中,有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嘉庆将来,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以为蔬”了。

  材料4、辣椒是怎么样传入中国的,也有不一样的说法,可以分为两派:一说辣椒经由西北丝绸的道路从甘肃、陕西传入中国;其二,则觉得辣椒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系,是从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最先传入的。但是,两派基本上都没确凿的证据来证了解己的说法。

  ——以上均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⑴依据材料1、材料二,请你大致描述一下辣椒的传播路径。(3分)

  ⑵依据所学常识,请你为辣椒在15世纪和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注明历史背景(5分)

  ⑶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常识,你是不是赞同材料四中的说法?请说明理由。(4分)

  38.上海与广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1、1844-1856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货值表(美元)

  年份由英国进口的贸易额对英国出口的贸易额

  广州上海广州上海

  1844155000002500000179000002300000

  18506800000390000099000008000000

  185299000004600000650000011400000

  185340000003900000650000013300000

  185433000001100000600000011700000

  185536000003400000290000019900000

  185691000006100000820000025800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

  注:表格以对英国贸易为比较依据,主要由于英国是19世纪中期对华贸易的主要国家,其进出口货值占各国对华进出口货值的70—90%。

  材料2、乾隆年间,国内沿海和长江沿岸各地往来上海的船只已数以千计。国内外运来的货物,一部分从上海直接运往苏州、杭州等地推销,大多数则等待转口贩运。这个时候的上海港,已经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至嘉庆、道光年间,伴随海运漕粮的道路的开辟,……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华师大版拓展型教程《高中历史》第15课

  材料3、从内地到广州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其运输方法主要为“人背马驮”,陆路运输平均每包生丝每200英里需纹银13两(6包生丝约重一吨),每百箱茶叶(约重一吨)运费为纹银12两。纹银一两约等于6先令2便士,该项成本可折合为生丝每吨运费约24镑,茶叶每吨运费约21镑。与这部分运费率相比,同样的距离,假如经由水陆运输至上海,茶叶和生丝平均每吨运输费约14镑,其节省费率约35-40%。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4、经一次兵事,则租界繁盛一次。

  ——姚公鹤《上海夜话》

  ⑴从材料一的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表格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6分)

  ⑵依据以上材料与所学常识,请你综合剖析出现这一趋势是什么原因。(10分)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方法。……这大概是改造*规范以进行规范革新,摆脱*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规范的基础上进步*规范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由于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种“没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⑴“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怎么样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⑵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适不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怎么看。(4分)

  ⑶文中所说美国是个“没历史的国家”,指的是什么?(2分)

  40.文化与权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原因都是语言和宗教。……在整个历。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时候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多数区域是英语。

  历,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用的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中文、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这部分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用的变化。在全世界,两个世纪以来英国和美国殖民的、商业的、工业的、科学的和财政的权力在高等教育、政府、贸易和技术方面留下了相当大的遗产。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一般一直同时随着着其文化的兴盛,而且这一文明几乎一直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19世纪以欧洲殖*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竞价到了当代世界的大多数区域。欧洲殖*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致使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以上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⑴材料中提及“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⑵19世纪以欧洲殖*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又是怎么样把西方文化竞价到了世界大多数区域?

  ⑶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常识,你怎么样看待材料中关于文化分布与权力分布关系的看法?(需要: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看法展开评论;看法明确,史论结合。)

  1、选择题:(30题,共75分)

  1.B2.C3.B4.D5.B

  6.D7.B8.B9.B10.C

  11.A12.C13.B14.A15.B

  16.A17.C18.A19.C20.C

  21.D22.D23.C24.D25.D

  26.A27.C28.D29.A30.A

  三分题3分1分1分0分

  31ABCD

  32BACD

  33BCDA

  34ACDB

  35DBCA

  2、非选择题:(5题,共75分)

  36.答到要素即可。(10分)

  ⑴赞同。比如,刘邦打造西汉之初,看到秦短命而亡,觉得这是因为秦没实行分封而致使孤立无援。于是,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给予军政大权,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伴随封国实力的增强,中央集权规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进步,最后致使了“吴楚七国之乱”。(其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西晋八王之乱等酌情给分)(5分)

  ⑵用途:①奠定了中国古时候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益于国家的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规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规范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大和健全。(5分)

  37.有肯定的开放性,答到要素即可。(12分)

  ⑴传播路径:起来自于美洲,1493年辣椒传人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至16世纪中叶辣椒已经盛行整个欧洲;旋即,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把辣椒传入了印度,明朝末年引入中国,17世纪辣椒传入东南亚各国。(大致时间即可)(3分)

  ⑵15世纪传播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将来,西欧殖民者将辣椒带回了欧洲。

  17世纪传播的历史背景:伴随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侵略,他们也将辣椒带到了东南亚。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辣椒也随之传入。(5分)

  ⑶是不是赞同均可,只须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在此列出:不一样意。(1分)理由:材料三中已经有确切证据(原始材料)可以证明,辣椒直到康熙年间才有食用记录,所以,不可能与丝绸的道路和郑和下西洋有关。(3分)

  38.有肯定的开放性,答到要素即可。(16分)

  ⑴历史信息:1844年,广州仍是对外贸易的中心。1852年开始,上海对英国的出口额远大于同期的广州,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上海也大于广州。到1856年为止,英国对中国的产品输出总额与1844年相比反而降低;中国对英国的产品输出总额则增加了13,800,000美元。(4分)

  趋势:19世纪50年代将来,上海已经取代广州,成为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2分)

  ⑵缘由:①与广州相比,上海具备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降低了运输本钱,扩大商业利益。上海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在道光年间,已经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前,因为闭关锁国,广州是的对外贸易的口岸。首次鸦片战争将来,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②上海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益于商人利益的维护。上海开埠将来,1845年,以《虎门条款》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英美法等国相继开设租界。1853年响应太平天国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导致了租界内的华洋杂居,英美法等打造了工部局等机构,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在中国常常发生的对外战争和内部战乱时期,租界*往往宣布中立,使租界免受战争威胁,为上海商贸进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安稳的资金投入贸易环境。③国际背景:伴随首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产品,从中国掠夺材料和农商品。(10分)

  39.答到要素即可。(12分)

  ⑴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2分)怎么样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学会实权,君主变为虚君。(4分)

  ⑵不适合。(1分)说明:中国处于*年代,封建思想顽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不具备实行这种设计的社会基础。(3分)

  ⑶指的是美国没君主*的历史传统。(2分)

  40.第1、2问答到要素即可。本题开放,视考生的答卷角度及合理程度赋分。只做容易的表态,不提供史实依据,或者史论之间不具备逻辑联系的,不给分。(25分)

  ⑴进入帝国年代将来,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古时候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古时候罗马国家在不断扩大疆域的同时,也随之渐渐健全了治国的法律体系。古时候罗马法律规范的进步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时候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提及*教为国教等内容,酌情给分)(6分)

  ⑵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的扩展,欧洲殖*义遍及世界各地(1分);殖*义表现形式为武力侵略(殖民扩张,侵略战争)、商贸往来(产品输出、资本输出)、传教士的活动、租界示范及不平等条款等,在给被侵略区域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对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任意两点给3分)。

  ⑶怎么样看待:(15分)

  看法: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文化的分布是软权力(精神文明)和硬权力(物质文明)一同用途的结果;文化的分布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和影响。

  论述:分别以古罗马时期、19世纪欧洲殖*义、20世纪美国霸权、现代非西方社会权力四个时期的特征,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标签: 高三
打赏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