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效的学习技巧,才可以非常快的学会常识的重难题。有效的念书方法依据规律学会办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非常快的学会常识。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二年级历史会考必修一要点》期望对你有帮!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进步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的学者的研究愈来愈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深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强调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所有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常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期望重新打造大家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规范。
提出“美德即常识”的思想。
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无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教育对美德同样要紧,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些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要紧表现,他使哲学真的成为一门研究“人”的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依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根据出身,把每一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非常多错误,但他鼓励大家独立理性考虑.为理性主义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非常多学术范围获得了卓越的收获,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洋务派还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主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业,雇用中国劳动力,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常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职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用途。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近代工业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产生和进步起来的。它从刚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需要。但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存在着肯定的依靠关系,因此,它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第三章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入门知识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主要战役:马尾海战,中国福建水师受重创。镇海之战,法军头目孤拔重伤而死。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清军大败法军。同时黑旗军还在临洮大败法军。
台湾抗法:刘铭传领导。清朝设置台湾:1885,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战争结果: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
1894——1895。
主要战役: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威海之战。
爱国将领: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战役中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辽东战役的聂士成、威海战役中的丁汝昌等。
三国干预还辽
《马关条款》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侵略权益,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还辽,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交换条件。
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
19世纪末。方法: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打造工厂的权利。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方法: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第一是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分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重点常识
1、《马关条款》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款》。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款》是继《南京条款》以来最紧急的卖国条款。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造成台湾与祖国的离别,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口岸的开放和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开设工厂紧急妨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进步。《马关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需要。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的主要表现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武力侵略中国。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直接进行殖民统治。
3、中法、中日战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方针
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惧怕与法国“失和”,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马尾海战,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境地。镇南关大捷,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方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使清军“既不可以主动迎敌,也不可以择险据守”而贻误战机。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不准出战,造成威海卫战役残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资本输出给中国带来的害处
争做中国债主,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抢夺路权矿权,控制铁路沿线区域,运输军队,形成势力范围。开矿建厂,掠夺中国资源,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步。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入门知识
维新派的代表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王韬、郑观应。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征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
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阐述变法图强的道理。
4、“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使维新变法思潮进步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5、资产阶级维新团体和报刊
1895年,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掌握成立,并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是维新派非常重要的报纸,南北呼应。
6、戊戌变法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6。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变法开始。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经历103天,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执掌政权,废除新法,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变法虽没涉及维新派所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订宪法等到主张,仍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常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
7、义和团运动
成员:贫苦农民为主。
兴起:山东。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带有笼统的排外倾向。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由西摩尔率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义和团在廊坊、天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辛丑条款〉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常识
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三个问题、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三个问题:需不需要变法。需不需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需不需要倡导西学。
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常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首次思想解放的时尚,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章。办报纸: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主办〈时务报〉。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呈〈应诏统筹全局折〉等。组织掌握:强掌握、保国会,进行演讲、讨论、念书等。通过同顽固派的论战宣传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缘由
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用途,有益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进步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进步的趋势,具备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失败缘由:缺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把期望完全寄托在没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群众,结果势必失败。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进行镇压。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辛丑条款》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拆毁北京至山海关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惩办反帝斗争官吏,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组织活动。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影响:《辛丑条款》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戊戌变法留给大家的启示
促进社会进步进步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要战胜旧思想、旧规范和顽固势力才有望成功。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入门知识
兴中会和陆浩东
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在檀香山打造。
陆浩东: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民报》为机关刊物,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首次;黄花岗起义——规模。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应付紧急的国内危机,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进步,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1911.10.10.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国各省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备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备进步意义。
重点常识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分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需要。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打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赖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规范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策略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欺骗革命派;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退让;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赖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