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检测题及含答案

   日期:2020-12-02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556    评论:0    
核心提示: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检测题及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某校高一学生筹备编演宋明理学习历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检测题及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某校高一学生筹备编演宋明理学习历史短剧,他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分析:本题考查对陆九渊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

  

  答案:C

  

  2.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健全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将来,特别是历经宋明理学的进步,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可以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武不可以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分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着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健全。A项强调个人修养的仁及发奋立志;B项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尊严;C项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D项则是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

  

  答案:D

  

  3.:朱子理学思想的积极用途有

  

  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②着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①不是积极用途,②③④是其理学的修养论中的主张,在当今对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健全仍具备积极用途。

  

  答案:D

  

  4.清代学者戴震曾猛烈抨击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根据他的逻辑,王守仁杀人的方法应是

  

  A.存天理,去人欲 B.知行合一

  

  C.创造本心 D.致良知

  

  分析:A项是朱熹的看法;C项是陆九渊的看法,B、D两项是王守仁的看法,知行合一是为了遏止伪善时尚而提出的,与题干不符,故选D。

  

  答案:D

  

  5.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分析:解题重要是抓住材料中良知这一信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觉得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备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须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用途,勉励大家奋发立志。

  

  答案:A

  

  6.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李贽这段言论的核心思想是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C.主张男女平等

  

  D.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分析:通过阅读材料可以较易排除C、D两项;从材料中的士贵为己自适不自适等信息可剖析判断出答案为A项。

  

  答案:A

  

  7.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焚书》的取名字是他觉得以后这部分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因为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部分著作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看法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分析:据题干中的信息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等信息剖析,事实上李贽觉得儒家经典更不是万世之至论,这是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答案:A

  

  8.大家一直期望有一个好皇帝,依赖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怎么看提出质疑的是

  

  分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可知,农民没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害处,只是寄期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黄宗羲觉得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呼吁废除君主专制,对农民的怎么看提出质疑。

  

  答案:C

  

  9.明清之际的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有哪些不同,并且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传习和引用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著作是

  

  A.李贽《焚书》 B.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日知录》 D.王夫之《宋论》

  

  分析:依据所学常识剖析可知顾炎武在其代表作《日知录》中谈到了保卫国家与民族,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故选C项。

  

  答案:C

  

  10.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很多的称臣下为爸爸妈妈、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分析:仔细阅读材料,顾炎武列举出这部分事实,旨在反对君主专制规范,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答案:A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地方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分析: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慧能的佛偈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中创造本心和致良知的主张相似。

  

  答案:D

  

  1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判断应选A。B、C、D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3.黄宗羲觉得: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打造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D.打造君主立宪制

  

  分析:黄宗羲的主张中,不可能会有打造君主立宪制的想法,由于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D;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这一点在哪个时候都是如此,排除B;在黄宗羲看来,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也就是说,他不主张打造一家之法,排除A。由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来看,他主张打造法治,而不是由君主一人说了算。

  

  答案:C

  

  14.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伴随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己也在不断地充实和进步,下列各项可以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进步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打造和谐社会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儒学在当时的神圣化,是违背了历史进步的时尚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容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时尚,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样?说明了那些问题?

  

  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什么样的思想追求?

  

  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什么不一样?

  

  分析:本题以儒家思想的言论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剖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宋明理学这一要点。第问抓住材料一中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材料二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等信息比较剖析;第问注意材料三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信息及材料四中盖皆此理之时尚,无所适而不在;第问注意结合王守仁和朱熹的思想进行比较。

  

  答案: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觉得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准则。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目的:继承和进步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思想追求:朱熹一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事实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事实上是需要大家恪守三纲五常,这样就会天下太平。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程朱理学的延伸和进步,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觉得心外无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回复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一样,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时尚,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什么样的认识?

  

  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什么意义?

  

  理学又被叫做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什么地方?

  

  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看法?这部分看法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常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剖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儒家思想在国内古时候的进步历程,题目本身困难程度不大。第问抓住材料一中其序君臣父子之礼,不可易也来概括;第问结合所学常识及材料中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来剖析;第问注意材料三中的重要信息天理来回答;第问依据材料四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信息来回答;第问结合四则材料的时期及该时期儒学进步的阶段特点概括总结。

  

  答案:觉得儒学能够帮助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大中央集权。

  

  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根源:明清产品经济进步。

  

  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进步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