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使单薄的内容充实丰富、使繁琐的语言简单洁明了,因而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文、寓言笑话、诗词格言等,这种表现手法叫做“用典”。尤其是杂文写作,常常“用典”之法不可弃置不需要。同样一段文字,“用典”与否,成效是不同的。
事例剖析小引
试以《掌握照镜子》两个开头做一比,孰优孰劣,相信大伙自有明鉴。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每天用,但不是每人肯用、每人会用的。由于镜子不单是放到眼前看看的事,而是跟照镜子人的思想素质、胸襟风韵等息息有关。所以,大家要掌握照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铜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代明君的“照镜”之论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大家应掌握照镜子。
可是,写作“用典”常让人斥之为“掉书袋”、“倒胃口”云云。大家以为此论颇有偏激、武断之嫌,非常有商榷之必要。
的确,有的人以为写文章“用典”是既时髦又省劲的事儿。他们用“按点索文”法,冥思苦想地搜寻出一两个“漂亮”的典故,作为文章的骨架,再跟现实一掺和,拉扯几段,便凑合成篇了。其实,这对“用典”来讲虽可能不是曲解,至少也可以说是误解。要了解,“用典”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有人把它喻为武林中的“内家功”,这是极有见地的。在旁观者看来,作者“用典”好像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却不知作者已将我们的思想感情与“典”相融、借“典”升华,故能运思成风、涉笔成趣。这犹如内家功似的、一呼一吸、一招一式,都蕴藏着深厚的功力,岂是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可比?
请再看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课内课外多学点古时候诗词,不一样的审美内容就会多方面有哪些用途于大家同学的心灵:诵“大江东去”,会发出关西大汉之慷慨;吟“晓风残月”,会抒发十八少女之柔情;“采菊东篱”会使人心理趋于恬淡平静;“娇莺啼鸣”会使人心田洋溢春之情趣;“位卑未敢忘国优”,唤起了大家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国牺牲敢惜身”,勉励着大家捐躯祖国的决心……
这一段文字引用了苏东坡、柳永等数位名人的诗句,虽只不过点到为止,但内涵极丰,旁征博引而不显芜杂堆砌,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引人共鸣!
中学生写作方法指导、写作素材、出色作文与有奖活动
尽在“智学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