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构建思维品质,创造扎实基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记录过去,提示将来。而对于高考考试来讲,无论是要拿下前面的选择题,还是在大题中言之有物,深厚的常识积淀都是先决条件。
然而,又不可以仅仅沦为一个背书机器。时常深思我们的学习技巧,培养历史专有些逻辑思维,保有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才能开阔看待历史问题的视线,同时帮助高考考试。
1.1与教程促膝长谈读什么?如何读?
一本教程中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中的一课,都有其核心话题(总是是标题)。正是由于教程的编排,把人类复杂、零散的历史整理成精练、系统的历史常识,大家才能逐步把握历史的进步脉络。大到教程的编排框架、小到课文的一句话、标题的一个词,大家都需要进行考虑、理解、学会。
那样有什么细节大家是要特别关注的呢?
1.历史定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早期政治规范自然经济土地私有制近代化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资本原始积累等海量专业表述,大家都需要进行理解并学会。对历史定义的理解和辨析,可以结合教程语境、有关链接和其本身词汇架构进行理解,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理解后,记忆会便捷不少。假如有人在考试答题上写中央专制君主集权,你说老师是否应该给分呢?
2.特定的意义、影响类表述,匹配正确,防止张冠李戴。为了减少高中学习困难程度,高中教程中会比较直接地剖析、概要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这也是大家平常记忆的大块内容。假如大家只不过死记硬背,在考场上总是会与其他有关表述混淆。因此,在学习阶段,就要掌握整理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等考试知识点,同时注意和有关表述进行辨析。
1.2掌握概要与深思认识自己,更认识历史
掌握深思,第一层意思是掌握认识你一个人,了解自己历史学科的长处和不足,了解我们的学习态度、办法偏好。一个基础不够扎实的人,通过刷题练习选择题解题能力,最后总是会在解答卷中漏洞百出;一个欠缺逻辑能力的人,一味停滞在死记硬背的低级学习上,最后总是会让努力得不到结果。是基础不牢,还是思维不顺,是习惯不好,还是办法不当,这都是大家需要常常考虑并着手改变的。
掌握深思,第二层意思是掌握认识历史,知道学科特征,选择适合办法。历史学习的特征,就是常识记忆量大、逻辑思维需要高,假如一味使用理科的刷题办法,则只能获得短期的小幅度提高,很难维持高水平。因此,笔者建议同学们不要盲目刷题。第一需要扎实基础,日积月累完成记忆、背诵工作;第二要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框架的构建和思维的串联,形成学科常识体系;最后再进行适合的题型训练,并在训练中感悟、概要出科学的解题方案。
2
构建三维体系,创造个性认知
历史学习并不是完全就是死记硬背。历史需要很多常识的记忆,但并非零散的、被动的记忆。优质地进行常识的吸收,打造思路明确的学科体系,可以帮你愈加有效背诵,也能帮你在考场上更快作出反应。
2.1捋清时间线
历史,由古到今,由今溯古。历史的学习不能离开时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表明,时间,是宇宙的第四维度。中国古时候政治规范不断演变,西方人文思想不断进步,都是时间尺度上的纵向联系。有时候,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而是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时间长河中,前因后果的丝线把它们串联,才构成人类历史夜空中闪亮的星河。学历史,就需要适应历史进步的客观规律,适应历史的惯性。而要进行历史事件因果剖析,就需要先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只有过去才能影响将来。因此,对历史时间的把握,看上去机械,却是拓展历史事件剖析论证的首要条件。
从愈加功利的角度讲,历史考试对时间的考查十分看重,其中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是指明确需要考生进行排序、年代对应等,隐性是指考生只须可以用材料进行时间定位便可以排除时间错误的选项。
因此,可以明确地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十分要紧。打造纵向的时间体系,可以通过梳理历史年表等方法进行。这部分工作比较枯燥,也无捷径可走,同学们需要耐心、坚持。
背不完也得背!
2.2重视空间格局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表目前大家需要结合时间、地址对每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剖析,所有以时间、地址和条件为转移。这也符合唯物史观的学习需要。人类生活在地球,乃至这个宇宙,势必要占据肯定的空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渐渐变得不同,最后使得人类文明多元化进步。学习中国史,大家需要考虑历史发生地址是闭塞的山区还是坦荡的平原;学习世界史,大家需要考虑文明产生条件是滔滔大河还是茫茫海洋。新航路开辟以来,人类文明的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改变,不断朝着世界史的阶段迈进。历史,是时间的魔法,也是空间创造的奇妙互动。作为现代公民,大家实应打开视线,以全球视角看待历史,在世界的多元格局中遨游。
时空观念,对应的就是纵向和横向的框架。二者联系紧密,在学习时也可以一并记忆。容易来讲,就是在记忆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同时,还要把握其发生地址,并能大致知道该地址的基当地理特点。近年来,尤其是2017-2018年,浙江历史选考十分重视考查时空观念,对历史事件发生地址的考查也曾一度成为重点。
对于地址的记忆,功夫靠平常。笔者建议同学们第一认识中国地图和课本涉及到的国家或区域的地图,然后尝试在地图上标注一些历史事件。当然,也可以以列表方法整理某一地址曾发生过的事件。还可以拟定一个主题线索然后把有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址进行整理。遇见战争、行进路线等,还应该知道推进路线。
2.3以专题为纲
时空观念的把握,为你打造起纵向和横向的历史框架,为你拓展了长度和广度;而专题式的整理复习,可以不断积淀厚度,加深了解。这就是第三个维度。
因为课本是按专题史编排,在进行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的整理记忆时,必然要打破课本的局限,用通史的见地看待历史。但通史在广度上有余,在深度上不足,需要回归专题式整理学习加大历史积淀。
课本的编排是专题史的一种方法,大家可以第一以课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框架进行学习。而后,大家可以根据国别史的角度整理诸如美国史、古希腊史、法国史等,可以根据人物、人群整理譬如晋商、官员、哲学家、科学家等,可以根据某一历史阶段整理。专题式整理,同样是以时空观念为基础,再加上一些限定,从而在茫茫历史中选取信息加以整理。如此的办法,同样需要打破课本局限,而且在考场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所谓打破课本局限,就是在整理某一要点时,需要从各本课本中找到有关表述并进行整理,剔除重复部分,形成该要点的完整内容。比如,在整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哪些用途时,大家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人物课本该课,但别忘记该单元导语;同时,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战争课本中论述凡华体系不稳定性时也提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其中就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了凡尔赛体系如此的表述(这一点在2018年11月选考最后一题中成为了答案,不少人根本没想到)。把不同地方的表述整理在一块,才能形成完整的要点整理,也便于后期记忆、运用。
专题整理,是不断深化认识、加深了解的有效方法,大家也会在不同主题的多次整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会不少历史常识。
多整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啦!
3
构建应考思路,创造稳定发挥
3.1选择题提前筹备or见招拆招?
是提前筹备还是见招拆招,不一样的选择题种类有不一样的应付办法。要想作出针对性回答,需要对历次选考真题进行剖析。
笔者把选择题的题型划分为4个层级,并将2016-2019年历次选考选择题进行了分类:
大家可以看到,层级1、层级四曲线基本在图上部,层级2、层级三曲线基本在图下部,表明史实记忆和材料理解占选择题大头。而层级1、2、三均是需要提前筹备的内容,大约占2/3.
数据表明,提前筹备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对层级四的题目,也需要培养肯定的解题能力,在此以真题为例介绍几种层级四题目解题方案,帮助大伙见招拆招。
①时空定位法。借助材料中隐含的时间、地址信息排除与材料信息不符合的选项。
【2017年4月选考第24题】《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打造和平,使所有国家可以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这反映了
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国际反法西斯网盟正式形成
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
【答案】D
【分析】材料中《大西洋宪章》指向时间1941年8月14日,A指当年9月英美苏签署议定书,B发生在1942年元旦,C发生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第二天,故选D。
②全方位概括法。给材料分层,选择一个全方位概括材料、不遗漏内容的选项。
【2016年4月选考第27题】有学者觉得:在康德那个年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需要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适合的理解是
A.欧洲启蒙运动来自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答案】D
【分析】本题意图是让考生从东西方的思想启蒙史中抽离出一个常见规律。材料中分号前后分别将欧洲和中国,因此A、B选项只讲一方,失之偏颇,不选;材料中没提到启蒙思想家,因此C也不适合,故选D。
③重心剖析法。概括材料主旨,总是需要剖析材料的重心,即最主要的意图。通常可以通过关联词、标点等标志进行剖析。
【2019年4月选考第29题】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1939年的这一代人了解战争是什么问题他们对首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所有失望记得太了解了。诚然,还有如此一种不同: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大家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通常欢呼着向我们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旨在说明
A.和平与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法与内容
C.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大家勇于捐躯和牺牲
D.一战所导致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大家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
【答案】D
【分析】本题让考生概括材料主旨。通读材料,发现主要讲一战和二战。茨威格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发现:二战是正义的,人因此坚强(因果关系由这就使看出);一战是真相一无所知,人因此失望、盲目牺牲(因果关系由带来所以看出)。材料主要强调战争对人的影响,A、B均不符合。又通过而则不一样的转折句式看出,作者表意重心在后文,即一战,故而是通过与二战比较来反衬一战给人导致的心理创伤。
有关推荐:
高中一年级历史复习办法大全
高中历史学习技巧:世界历史学习的方法
最新高考考试资讯、高考考试政策、考试前筹备、志愿填报、分数线等
高考考试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高考考试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