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简洁式统称等都不能离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常识,文化常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材及教学深思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好像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有等你完全看了解,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让人流连忘返。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教材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漂亮,激起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漂亮。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训练说话:庐山的云雾()
2、细读课文1、自然段
(1)自由读,找源于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是什么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特别”换词。
(3)教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
3、细读课文2、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念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何能把这部分句子写得这么优美?(领会比喻句之妙)
4、教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一样地方的云雾。
6、依据板画引背。
7、小结办法。
4、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概括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7、写字教学。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教学深思
《庐山的云雾》一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1、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其中,2、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征。3、部分写大家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欢与流连。依据课文及学生的特征,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尝试:1、借助图片,展示庐山的美
第一,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用多幅云雾图片让小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成效颇佳。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2、借助画笔,感受云雾的美
课文的2、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很美。作者根据“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第一,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接着我提出了如此一个问题:“假如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非常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教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一同点评,讨论为何如此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只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要紧的是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第三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成效。
3、教导读词,感受语言的美
在讲授3、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为了让学生体悟云雾的变化之快,我引导学生抓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有等你完全看了解,它又变成了……”语句,为了感受云雾的动态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过个别读、分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只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加大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语言的美,学生如临其境,脸上写满了对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