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这一课是非常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溺水的小孩。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三年级语文《司马光》原文及教材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原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有些哭,有些`喊,还有些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能理解课文意思,领会人物特征。
1、故事导入,激起兴趣。
1、谈话交流:在以前的学习、阅读和日常,你知道了哪些聪明的古时候儿童?(引导学生走进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儿童)。
2、故事激趣:今天老师给大伙带来一个古时候儿童的故事,大伙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有个小孩叫司马光,才七岁,他非常聪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孩子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小孩快要没顶了。别的小孩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孩子得救了。
3、谈话导入:假如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大家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大家学习的课文除去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大家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假如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伙打开课本第24课──司马光(板书)。
2、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见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国内古时候,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一样的。比如,想问某人是不是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国内的古时候,所有些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目前大家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携带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教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教导,读准步伐。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5、请同学们根据如此的停顿办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6、自由训练朗读。(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区别,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4、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我们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的理解,看能否一块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我们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4、教师小结,相机教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要紧办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5、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伙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孩子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小孩快要没顶了。别的小孩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孩子得救了。
6、携带理解朗读课文。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司马光聪明机智,遇到事情沉着冷静。)
7、交流学习古文办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5、熟读成诵。
1、自由训练朗读。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全班背诵。
7、拓展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①若令:假如。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闻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过去。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如此。
⑥戏:玩耍,嬉戏。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过去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假如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会很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说:“不是如此的。譬如人的双眼里有瞳孔,假如没瞳孔肯定看不见。”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材
教学目的需要:1、掌握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小孩。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知道故事内容是不容易了解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的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什么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用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知道课文是如何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知道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1、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晓“古时候”是很长时间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2、自然段,让学生借用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与这是一个哪种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如何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准时救出会出现什么原因?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状况。
课文的2、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些……有些……”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5、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怎么样砸缸的。读完6、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去砸缸外还可用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领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1、揭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目前有900多年,是国内古时候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大家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如何救人的,为何要救呢?(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导看图,初步知道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的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什么是司马光?
3、初读课文,初步知道课文是如何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需要:
(1)读准每一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长时间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大家可以知晓这篇课文要写哪个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2、自然段。
(1)2、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用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地方,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3、自然段。
(1)自读课文,考虑:
①那个小朋友是如何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原因?
(2)学生回答考虑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到事情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2、课时
1、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儿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些吓哭了,有些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如何呢?
2、5、自然段。
(1)需要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慌,他是如何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大家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何要砸缸?
②可以用别的方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到事情不慌、聪明、果敢的小孩。
3、6、自然段。
(1)需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2、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3、课时
1、概括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需要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哪些不一样。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领会表示地址的词汇在句中有哪些用途。
(2)第2组的第2句写了解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3、教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怎么样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教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侧是书包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