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深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考虑,并以此来概括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深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升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教育上有收获的大伙一直很看重之。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小学三年级小学生上册数学教学深思》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小学三年级小学生上册数学教学深思
“倍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为倍的定义较抽象,学生困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法导入,将抽象的常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同时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教学,有益于突出重点,突破难题:(1)着重办法渗透。在本课中我多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练,加深了对所学常识的理解与运用。
(2)慎重处置课尾。课尾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的时候,而此时我在训练的设计上,通过“倍”的擂台赛的形式,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激起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并引导学生迅速列式计算,让学生学会了办法,既巩固了常识,又提升了计算能力。
(3)教学内容不全。在课堂训练的时候所出的训练题不够全方位,误导学生定式思维。
(4)过分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说出答案,但我一直认为说的不够到位过分的强调答案使得学生不够自信。
(5)语调成“一”字型。一堂课下来语气一直一样的,没做到语气平仄有序。
总之,全课设计一直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意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与组织者,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和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常识,使学生通过我们的活动理解“倍”的定义形成的全过程。
小学三年级小学生上册数学教学深思
在本节课中,我第一创设情境以估算23×2引入新知,再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日常的应用。接着,我借助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我们的怎么看,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常识,最后适时引导、概括、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办法的形成过程,主如果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计算办法,让学生们通过独立考虑、合作探索等多种形式有效的进行算法化的渗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如何计算。 第二,着重训练设计的层次,着重常识间的层层递进,在学生掌握容易的`像23×2、42×2……这种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123×2、342×2、1234×2这种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考虑计算办法,借助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收到好的成效。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尝试找到一个总的计算办法,观察这部分计算时共通的地方。使学生能形成一种习惯。
小学三年级小学生上册数学教学深思
本单元主要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还有水平单位吨的认识。而新学的长度单位和水平与上学期学过的有哪些关系与他们之间的换算是教学难题。因此,上新课之前我就进行了细致的筹备,尤其是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一节课。本堂课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探索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质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质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日常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打造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训练培养和进步了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质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一样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领会了不一样的长度。对常识有了深入的认知,从模糊到明确。但在后面做有关换算方面的习题时,发现不少学生这一块转不过弯来,同意并会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反复去强调,倒不如慢慢在训练中实践中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