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高中三年级历史要紧要点复习

   日期:2021-01-29     来源:www.vqunkong.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309    评论:0    
核心提示:正如你目前依据我们的喜好想确定某个专业范围的研究,就可以查阅资料什么心仪的大学有如此的专业,再查阅该大学近几年的分数线,

正如你目前依据我们的喜好想确定某个专业范围的研究,就可以查阅资料什么心仪的大学有如此的专业,再查阅该大学近几年的分数线,那就应该你目前就读的学校历年升学状况,估算出应该在年级的排行榜,这就是你现阶段的目的,并争取达成。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为你筹备了以下文章,在浩瀚的学海里,帮你一臂之力!


  一.常识总结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看重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着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根据“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伴随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出处;提升文化素质;加大中央集权。(积极用途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进步,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起名字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征: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紧急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进步。(消极用途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规范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打造起人才选拔规范。孝廉成为士医生做官的主要渠道。(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赖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着重提升才能。而真的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非常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伴随世家大族的没落,依赖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没办法继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规范的一大进步。它把念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益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出处,提升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大了中央集权。③这一规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时候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进步变化的看法和辩证的办法看待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一样状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用途都有非常大的变化。

  三.热门冷点

  1.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考试的热门。

  2.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的演变规律、不一样年代不一样选官规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考试的冷点。

  四.高考考试题例

  01.(2004江苏历史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是汉武帝年代的是

  A.实行刺史规范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02.关于科举规范在隋唐时期有哪些用途,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益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03.(2003江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经历了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04.(2006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规范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B.科举试题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办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05.(2008上海历史一同部分21)有人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由于当时推行的选官规范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07.(2007重庆文综37)(32分)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第一一于上,风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收获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王安石教育改革是什么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手段的特点。(6分)

  08.(2008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概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规范》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什么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使用的主要不同。(10分)

  高考考试题例答案及分析:

  01.B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方法。

  04.B熟知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熟知隋朝以来的选官规范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答案要素:

  (结合变法的背景)缘由: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手段的内容考虑)特点:着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渠道。

  08.

  答案要素:

  (1)(对比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查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析;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置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益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法和范围考虑)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出处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预测

  01.中国古时候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1、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达成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B

  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

  02.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B

  A.隋朝科举规范正式形成B.隋文帝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规范已经较为健全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非常低

  0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5、大创造”,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的规范”。这主如果由于科举规范C

  A.有益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将念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

  C.借助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益于选贤任能的公平角逐

  D.打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环境

  04.今天的高考考试规范借鉴了古时候科举制中的D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角逐的原则

  ③使用密封卷阅卷的方法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B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楼里,该生听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筹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06.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C

  A.削弱了中央集权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1、中国古时候史中国古时候史的历史沿革:

  1、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3、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5、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6、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1、奴隶社会的进步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打造)(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进步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2、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打造——589年隋朝打造)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打造)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打造——1368年明朝打造)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怎么样巧记办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不同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怎么样运用政治学原理剖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1、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致使了“分封制没办法保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一流的生产力)的进步缓慢是什么原因——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妨碍

  例3、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竞价(一流的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需要打造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进步,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啥是中央集权规范?中央集权规范的特征?意义?

  (1)概念: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实行中央政令。

  (2)特征: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后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益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步。(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大中央集权)

  (B)有益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进步,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势必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功:(1)统一全国,打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打造中央集权规范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手段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一样点?

  1、基础并不一样: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一样: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封地有俸禄

  3、用途不一样: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什么原因和过程:

  缘由: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办法,以达成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款》

  5、汉化政策,

  6、加大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进步,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同周围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大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兴盛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擅长用人和纳谏,具备非常强的自我检讨能力,成为古时候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将来历朝的治国方案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方案、“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益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进步,特别是文学的进步

  3、社会风尚:促成了常见持久的念书风尚

  4、规范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规范一定量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标签: 高三
打赏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0相关评论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