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两则》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孰为汝多知乎?
2.联系生活实质,你能从这连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吗?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答:(1)《学弈》告诉大家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匆匆》
1.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文章的特征:一是结构精巧,层次了解,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大家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大家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
答: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大家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事实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没办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声音,也没影子。
答: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看上去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样快,悄无声息,不见踪影。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眼睛前过去。
答: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大家平时生活的细则──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眼睛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答: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这样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4.作者是如何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1)作者列举了日常的具体细则,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2)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伴随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
《桃花心木》
1.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何要如此做。
答:(1)奇怪的做法: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2)如此做的缘由:模仿老天下雨,让树木适应环境,掌握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不仅仅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训练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的意思是?联系生活实质,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
答:①不确定是指日常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日常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②在日常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状况,如考试降低,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等等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由于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极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训练,掌握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如种树人所愿,目前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北京的新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是根据什么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如此写有哪些好处?
答:(1)课文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写的。
(2)详细描述除夕、七年级、元宵三个新年高潮,其他略写。
(3)如此写有哪些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重点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元宵上市,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答:此处元宵好似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新年的第一个高潮;七年级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一样,但同样热闹,这是新年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新年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能已,一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去非常小的小孩,没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能已一定等词汇,可以体验到大家多么看重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非常多,多得仿佛是聚在一块拓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办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新年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征。
《十六年前的回忆》
1. 文章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爸爸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3.重点句的理解。
(1)局势愈来愈紧急,爸爸的工作也愈来愈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妈妈也几次劝他。爸爸坚决地对妈妈说:不是常告诉你吗?我是不可以随便离开北京的。你要知晓目前是哪个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要紧。我哪能离开呢?妈妈只好不再怎么说了。
答:在紧急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愿,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要紧。他完全了解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我们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2)在法庭上,大家跟爸爸见了面。爸爸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爸爸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然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3)爸爸瞅了瞅大家,没对大家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很安定,很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大家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答: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很安定,很沉着。缘由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由于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状况下可以坦然自若;正由于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为人民服务》
1.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九月八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3.重点句理解:
(1)由于大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大家假如有缺点,就不怕其他人批评指出。无论是什么人,哪个向大家指出都行。只须你说得对,大家就改正。你说的方法对人民有好处,大家就照你的办。
答: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大家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大家欢迎其他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大家同意其他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是讲大家对人民有好处的方法,大家都照办。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2)大家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升大家的勇气。
答: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势必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大家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可以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3)大家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所有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有关心,互相保护,互相帮。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一同目的走到一块儿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有关心、保护和帮。如此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一同奋斗,达成大家的目的。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答:固,本来。或,有些。于,表示比较。人一直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一样,有些比泰山还重,有些比鸿毛还轻。
《卖火柴的小姑娘》
1.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姑娘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漂亮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征,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2.重点句理解:
(1)她两个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寒冷,没饥饿,也没痛苦的地方去了。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姑娘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姑娘只须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哪个也不知晓她过去看到过多么漂亮的东西,她过去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块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答:过去,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包含的意思:小姑娘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姑娘死了就没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大家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