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习语文经典国学常识:儒学之孝
孝指子女对爸爸妈妈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国内,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是一位全方位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很多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觉得为人子女,孝顺爸爸妈妈,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大家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困难做好。并非有事子女来做,有美味的拿给爸爸妈妈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爸爸妈妈时,还要做得和蔼可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不是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