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2020年小学习语文经典国学常识:儒学之勇

   日期:2020-11-06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672    评论:0    
核心提示:2020年小学习语文经典国学常识:儒学之勇  一般来讲,现代人多以为儒者便是埋头故纸堆而手无缚鸡力的书生,也不知何时,儒者还

2020年小学习语文经典国学常识:儒学之勇

  一般来讲,现代人多以为儒者便是埋头故纸堆而手无缚鸡力的书生,也不知何时,儒者还和迂、呆、腐、酸联了姻,而这显然与意识形态上象征武士精神的勇相去甚远。其实不然。
  大家一般所说的勇,大致上可分有三点来讨论,而这三点主次问题,套用孟老夫子的一句话来讲便是: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
  先说勇力。古时候儒家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说小学学习内容。其中射便是指射箭技术,御则是驾车技术。射与御都是武略,用于战场。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儒者本身并非只知读书而文弱无力的书生,儒家开创者孔子身材魁梧,力能搏牛是一明证。
  勇也绝不是单单凭着勇力,还要具备勇气。先秦诸子中墨家非常是特别,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说明了墨家学者的非凡勇气。庆忌暗杀要离,专诸暗杀王僚,事实上都不是只靠勇立就足已成事的。但这只是勇的表现--有足够的勇力、勇气而已,还相当偏面。换句话说,有了勇力、勇气,犹远远不可以称之为勇。
  那样最主要的勇德是指什么? 《说文》:勇,气也。勇是在某种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真正的勇可冠之为精神二字。剖析什么样的勇才是勇德(也就是真正的勇),这一问题是至关要紧的,这也有待详叙。
  第一,勇有等级之勇。
  勇有大勇与小勇之分,大勇可以大到安天下,小勇则小到只能力敌一人而已。大勇与小勇,《孟子梁惠王》篇中,亚圣孟子与齐宣王有段对话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问题,就是逞强好勇。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些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如何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勿爱好如此的匹夫之勇!《诗经》: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部分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上帝来保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须有一人在天下专横跋扈,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现在大王假如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样,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爱好勇了啊。
  孟子对齐宣王的劝解之词,已说明了大勇与小勇有哪些不同。其实说开来,大勇不外是凭仁与知,小勇则凭着个人力气。在某种程度,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刘备、宋江可以说是是大勇,莽张飞、黑李逵只是小勇。
  孔子曾评价子路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孔子门人中,子路应算是武功第一,但也是最好勇了。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家语》),老师与自身无辜让人围住,子路非常是生气,也自恃武功了得,便要和匡人拼命,孔子劝阻了子路,觉得彼强我弱,让子路稍安勿躁,并命之歌,自身相和,期以悲歌感之(事又见《琴操》)。孔子被围于匡地,孔子与子路两位便表现出大勇与小勇之间有哪些不同。
  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卿,曾在其《荀子荣辱》篇里提到了四种勇,争夺饮食,没廉耻,不知晓是与非,不知逃避死伤的危险,不知晓害怕众人强大,贪婪地只是看到吃喝,这是狗与猪的勇敢;为了谋利,争夺财物,没辞让之心,果断而狠毒,极端贪心而暴戾,贪婪地只是看到唯利是图,这是商人与盜贼的勇敢;轻视生命而又暴虐,这是小人的勇敢;站在正义立场上,不为权势吓倒,不管有利与否,便是全国都反对他,也不改变原来想法虽然看重生命,但为了坚持维护正义决不屈从,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显而易见,这里大家可以看出狗彘之勇、贾盜之勇、小人之勇不但都是从我们的利害关系出发,并因此危及他人,这种勇势必是不足取的,更谈不上勇德。再看不一样于前三者的士君子之勇则不然,士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在《论语为政》篇中有千古名句见义不为,无勇也,士君子的勇原本就不是为了己身、私利,而是为了正义,为了公利,这也便是勇德。
  第二,勇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
  仁,是贯穿孔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勇原本与克己、爱人、惠、恕、孝、忠、信、讱、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等一样是一种美德,隶属做为道德极则的仁统辖下。且孔子曾多次将勇和智提出来与仁相提并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塑身(同上),于中可见,对勇的推崇之意。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中肯定已包含了勇,而勇未必便能做到了仁,当然,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状况存在。勇与仁的关系非常明显,一如孝(或者其它众仁德),仁肯定已包含了孝,而孝未必便能做到了仁。而上面孔子对勇的一定,是打造在勇是仁德之一的基础上。见义勇为的人,第一是有了仁心,然后去做。
  勇依于仁,而立于礼。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按:子路问啥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才艺双全,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照孔子的怎么看,完美的人势必也包含了勇,不然便不可以称为完美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勇还只是指有勇气,单单只有勇气还不足以成勇德,所以还要用礼乐加以修饰。礼作为标尺,来衡量勇。关于礼对众德的节制,在《论语泰伯》篇里还有提及,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按: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小心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勇与恭、慎、直一样,假如失去礼,那样无视国法则会叛乱,动辄较劲则惹出乱子,再如车匪路霸,杀人贩毒,毫无顾忌,无恶不做,也是由于有勇气啊,只是这不符合礼,是不对的。勇而无礼则乱在《论语》中曾两次谈到,徒有勇是不够的,惟有遵循礼,然后勇才成为勇德! 在《论语-先进》篇,孔子让弟子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按: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面受到军事威胁,里面发生灾害饥荒。让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而了解礼。)子路在可使有勇后加了个韵脚且知方也,看来子路这里也已意识到单单使老百姓勇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知方,方字可指礼,但可以说是指义。义者,宜也(《中庸》),此处姑不论是指礼还是义,归根结底,勇都要合宜(符合义)。
  勇本是仁德,仁行不合宜(义),就离开仁的本质。仁是义的主体,礼也是一样,义是制约、调和仁与礼的客观准则。仁者,义之本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礼记礼运》)。容易来讲,仁与礼都需要义来节制,勇发乎仁,适乎礼,而止乎义。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因为孔子深知子路勇有余,便回答说君子以义为上,这是因地制宜,而不可以说尚义而不尚勇。孔子又告诉他应该用义来约束勇。并谈到勇假如没义来约束,则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有害无益。所以,大家必须要用义来约束自身,以免闯祸,诸如一朝之忿,而忘其身及其亲(《忍经》),自己遭难不说,还累及爸爸妈妈家人。孟子所举今之不孝者有五中所说好勇斗狠,以危爸爸妈妈(《孟子》)便是其中之一。 且不再提小人之勇的害处,上文业已详叙。这里的君子之勇,已是勇德了,但不合于义也是会出乱子。是以一言一蔽之,勇惟义是从。
  《论语里仁》篇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因而,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不单单是勇的界定,应该说也是克己、爱人、惠、恕、孝、忠、信、讱、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等等众仁德的界定。
  综上所述,接上前话,大家不难发现,只是有勇力与勇气,明显不足以为勇的。勇的可取,正是由于勇是在仁爱信念的驱使下,所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勇本身所应具备的是仁爱这一道德思想,并符合仁爱的外在表现礼,再由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义来加以节制,那样这勇便成为大勇,成为士君子之勇也便是勇德了。

  点击查询更多:文学知识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