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汇总

   日期:2022-02-21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461    评论:0    
核心提示:  新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将原有些九个单元整理为八个单元,八个单元又分成中外历史相互对照编排的四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古今中

  新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将原有些九个单元整理为八个单元,八个单元又分成中外历史相互对照编排的四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有关史实,便于师生探究历史规律和学生对某一范围的常识进行全方位知道,以下是学习啦我们为大伙精心筹备的: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汇总,欢迎参考阅读!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一单元 古时候中国的政治规范

  1.夏商时期王权具备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打造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规范。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与王族、功臣和古时候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权势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比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大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时候专制规范的要紧特点。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益于加大地方对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规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政治规范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大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大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规范以加大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大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规范正式形成,内阁一直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时候君主专制规范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大,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步,中国开始落后西方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二单元 古时候希腊罗马的政治规范

  1.“辉煌是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规范。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点导致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年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进步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进步到万民法是对外扩张的势必结果。

  6.《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是罗马法体系最后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规范,成为反对封建规范、推进资本主义进步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规范的确立与进步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 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进步提供了保障。

  3.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需要在大政方针上维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学会行政权、议会学会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 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 “三权分立”下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预防专制的出现。

  6. 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肯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规范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后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点,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8. 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 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学会行政权,议会学会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 德意志统一的方法是王朝战争。

  11. 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 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学会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用途权利非常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很多的封建残余,是不健全的。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时尚

  民主革命的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1. 英国为扩大国外市场,掠夺生产材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缘由

  2. 扭转中英贸易逆差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

  3. 在《南京条款》中,开放通商口岸和关税协定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4.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 太平天国运动初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6.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规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7. 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8. 1859年《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的产物,是洪仁玕个人智慧的结晶,没得到推行是什么原因没必要的社会条件

  9. 1894年7月,丰岛海战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开始,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标志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0. 1895年,《马关条款》开始,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其中最明显的体现是《马关条款》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资金投入设厂

  11. 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对外表现是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

  12. 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13. 惩办反帝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参加反帝性质组织,表明了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4.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5. 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有效的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备反对封建专制规范的进步意义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运势动

  18. 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移到嘉兴的南湖举行

  19. 国共首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20. 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1.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学会军队的重要程度

  22.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3. 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打造的井冈山革命依据地,标志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4.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依据地建设

  25. 长征是一次策略转移,直接缘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1、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26. 国共第二次合作重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全方位侵华的标志是1937年七middot;七卢沟桥事变

  27.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国外战场:远征缅甸

  28. 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首次获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9. 全方位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春开始的重点进攻对象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0.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策略反攻的序幕

  31. 策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规范的打造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出处: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内容:阐明了历史进步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进历史进步的要紧用途、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打造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

  5.巴黎公社革命脱离了广大的农民,其失败的根本缘由是资本主义规范还处于上升期

  6.俄国2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规范,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学会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打造说明的2月革命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7.《4月提纲》提出了争取以和平方法获得政权,7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的破产,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8.10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新中国打造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规范:政治协商规范、人民代表大会规范、民族地区自治规范

  2. 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一同纲领》具备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生辰八字方针,标志政协规范进步到一个新阶段

  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 1947年,打造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打造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 _给大家最深刻的教训是:需要加大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7. 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方位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 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国内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 首次提出和平方法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0. “一国两制”第一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推行的首要条件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 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缘由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12.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进步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3. 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mdash;破裂mdash;再合作mdash;再破裂mdash;再合作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 新中国打造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打造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款》

  3.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进步有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海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5.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6. 1971年十月25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什么原因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7.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日关系改变的直接缘由,20世纪70年代,出现外交新局面的重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8. 新时期新中海外交的特征:拓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重要原因是:两国在社会规范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2.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是指除武装进攻以外的所有敌对行动

  3. 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苏联的应付手段: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

  4. 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5. 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原因是:法德矛盾的解决

  6. 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951年,《巴黎条款》欧洲煤钢一同体、1957年,《罗马条款》欧洲经济一同体、欧洲原子能一同体

  7. 战后日本经济恢复进步的基础是,美国推进的民主改革

  8. 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首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

  9. 不结盟运功的特征是:非集团、不结盟,20世纪70年代的要紧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是打造国际经济新秩序

  10.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规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缘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直接缘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12.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13. 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大

  14.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缘由是,世界经济力量中心的转变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汇总第一单元:


第一课 从内外服网盟到封邦建国

  1、夏代

  1、公元前2070年打造

  2、古时候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规范的特征: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代

  1、公元前1600年打造

  2、主要政治规范:内外服规范

  3、商朝政治规范的特征: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网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l 各附属国基本维持原有些社会结构

  l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非常大的自主权,有些附属国常常与商处于战争状况。

  3、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打造

  2、基本政治规范:分封制、宗法制、礼乐规范

  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与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打造诸侯国,守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需要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

  ③层层分封

  用途:①周人权势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mdash;mdash;诸侯mdash;mdash;卿、医生mdash;mdash;士mdash;mdash;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特征: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双重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用途: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②有益于凝聚宗族,预防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礼乐规范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规范,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规范的确立

  1、春秋时期

  政治特点: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缘由: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2、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3、秦朝

  基本政治规范:中央集权规范

  中央集权规范的内容:

  1、皇帝规范

  特征:①皇权至上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医生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置全国政务;御史医生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帮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合适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

  特点: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可以世袭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中央集权规范的根本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中央集权规范有哪些用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时候大一统王朝规范的基础,

  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西汉

  七国之乱

  1、缘由:①历史缘由: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②直接缘由: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倡导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同意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大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手段:

20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要点汇总

  ①建中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渐渐成为实行机构“外朝”。)

  【要素分析】

  ②设刺史

  ③推恩令

  3、用途:

  ①积极:巩固、进步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2、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达成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

  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3、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征: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4、宋太祖改革

  1、加大中央集权的手段

  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离别,兵权最后由皇帝学会。

  削实权

  兵权mdash;mdash;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mdash;mdash;三司使

  行政权mdash;mdash;中枢门下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址,由中央学会。从而消除去地方割据权势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导致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大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①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有哪些用途:三省之间既互合适合,又互为补充,提升了工作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益于加大皇权。

  2、进步

  三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mdash;mdash;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mdash;mdash;负责军事

  ③三司mdash;mdash;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明朝皇权的加大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②因为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3、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大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要紧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置。

  2、军机处的设立

  时间:清雍正年间

  职责:可参与处置内政外交、拟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因为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

  ①简化了处置政务的手续,提升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进步的要紧标志。

  第二单元:第五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规范

  1、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

  ①特征: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

  2、迈锡尼文明

  ①特征: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战争出目前这个年代。

  2、黑暗年代

  3、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mdash;mdash;公元前6世纪

  黑暗年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年代。复兴年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定义: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村落。

  3、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mdash;mdash;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海量mdash;mdash;有益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国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时尚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规范: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

  4、古希腊的国外殖民

  1、缘由: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产品的生产和国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我们的独特文明。

  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条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分析】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纪mdash;mdash;公元前7世纪,贵族推翻王权,打造了贵族制。

  【重点问题突破】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袭、终身、专制

  贵族制:选举、任期、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在一定量上说贵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种进步,为后来雅典向民主制过渡创造了条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

  ①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进步到顶峰。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基本特征的体现:

  ①公民大会: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所有国家大事。mdash;mdash;体现了人民主权。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mdash;mdash;代表由抽签选举产生,每一个公

  民当选2此后就不可以第三当选,体现了轮番而至。

  ③民众法庭:平时司法机关,并且审议高级公职职员的任职资格。

  3、实质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真的的民主。

  5、评价

  1、积极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方位。

  ③公职职员由选举产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监督,降低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消极:

  ①是公民主体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妇女、奴隶没民主权利。

  ③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第七课 罗马的政体与法律

  1、罗马政体演变

  君主制mdash;mdash;贵族共和制mdash;mdash;元首制mdash;mdash;帝制

  1、贵族共和制

  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

  ②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职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打造。

  ②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③用途: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

  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

  2、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mdash;mdash;罗马法的源头

  内容: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

  ②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评价 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虽没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可以像过去那样任意讲解习惯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

  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概要。

  对罗马法的评价: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健全、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时候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进步到完备阶段,

  ②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导致果,以法律方法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③罗马法具备资本主义进步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渐进的规范革新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①根本缘由: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妨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步

  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需要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

  

  2、过程

  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②1640 年mdash;mdash;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后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同意《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打造。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打造。

  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进步,英国进入长期稳定进步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君主受议会拟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用途,是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非成为宪法。

  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进步

  1、形成:

  ①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内阁承担实质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

  2、进步: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

  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特征: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质对议会负责。

  【选择点】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罗伯特middot;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4、伴随内阁制形成,英国的两党制也形成

  形成过程

  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

  ②19世纪,辉格党进步成自由党 托利党进步成守旧党

  ③20世纪初,自由党被工党取代,今天英国政坛上活跃的两党是自由党和工党

  3、1832年议会改革

  1、根本缘由:工业革命的推进

  2、内容: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初次获得了进入议会的资格。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的进步。

  第九课 北美国内的新体制

  1、联邦宪法的拟定

  1787年宪法的拟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时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1、1787年宪法拟定的背景:

  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②邦联松散的状况没办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③美国面临加大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

  2、拟定: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拟定了1787年宪法。

  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区域、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mdash;mdash;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需要】结合课本记住三权分立示意图。

  1787年宪法的进步与健全

  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和14条修正案,废除去奴隶制,

  一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787年宪法拟定与健全的历史用途

  ①依据宪法,美国打造了联邦制国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较健全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飞速进步的一个要紧政治首要条件。

  2、美国两党制

  形成:华盛顿之后形成。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之前

  ①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②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知道】美国南部奴隶制和古希腊奴隶制有什么区别

  古希腊:纯粹的奴隶制

  美国南部:借助努力进行生产,将商品卖给北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奴隶制。

  南北战争之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政治倡导有所不同。

  【重点问题突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比较

项目英国美国国家元首国王总统行政首脑首相内阁总统立法机构议会议会行政首脑与立法机构的关系首相对议会负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执政的重要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在总统竞选中获胜


  第十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1、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1年前,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1791年,《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7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

  1848年,2月革命,打造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打造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打造

  2、法国大革命

  1、缘由

  ①根本缘由: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妨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步

  ②直接缘由:三级会议的召开

  ③思想缘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重点问题突破】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三个等级

  ①第一等级:教士

  ②第二等级:贵族

  ③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成就:

  ①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②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mdash;mdash;1791年宪法。

  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权,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法兰西第一帝国

  1、打造的根本缘由: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成就,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2、打造过程:

  ①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打造独裁统治。

  ②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打造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3、统治政策 ①对内:维护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规范,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恢复旧规范,

  特别是等级规范。

  ②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4、1815年,灭亡。

  4、法国共和政体的最后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后确立。

  2、法国“1875年宪法”

  ①内容: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

  行政权:总统内阁

  立法权:议会

  总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②、意义

  l 经过多年斗争,法国最后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l 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推荐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步。

  【重点问题突破】

  1、法国1875年确立的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不同。

  与英国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有国王;法国为总统共和国,没国王。

  与美国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和议会独立、制约。

  2、法国革命过程中权力机关演变

  三级会议mdash;mdash;制宪议会mdash;mdash;国民大会mdash;mdash;国民议会

  第十一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的道路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

  ①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原则保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况

  ②根本缘由:封建割据妨碍了德国的进步

  ③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倡导

  2、统一的过程: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达成了德国的统一。

  3、统一的历史意义

  积极:不只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德意志帝国

  1、打造: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

  内容: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学会国家的最高权力。

  ①帝国元首:皇帝。

  ②行政权: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产生并对皇帝负责。

  ③立法权: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联邦议会:权利大,议长由首相担任,议员由皇帝任命。

  帝国国会:权利小,议员由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不可以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律。

  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益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进步,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②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妨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

  【重点问题突破】

  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英国德国国家元首国王皇帝行政权首相内阁皇帝首相立法机构议会议会议会独立立法权有无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皇帝首相控制议会总评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

  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

项目法国德国国家元首总统皇帝行政权总统内阁皇帝首相立法权议会议会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对议会负责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3、魏玛共和国

  1、打造: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打造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2、特点:

  ①人民享遭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

  ②依旧没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被誉为“没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政的打造

  ①缘由:

  l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抬头。

  l 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

  ②德国打造了法西斯专政。

  ③教训:在德国如此的国家,要打造真的的民主共和政体,需要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形成大约60年左右时间,形成过程中有四个重点:

  1、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款》及其附件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款》、《北京条款》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年,甲午战争 签定了《马关条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的《辛丑条款》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1、鸦片战争

  1、缘由:

  ①根本缘由: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原材料,

  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②直接缘由:中国的控烟运动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2、虎门销烟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控烟,

  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

  3、首次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mdash;mdash;1842年

  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款《南京条款》及附件、中美《望厦条款》和中法《黄埔条款》

  5、《南京条款》主要内容

  ①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6、影响

  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独立进步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是什么原因及启示】模块P52页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缘由:

  ①根本缘由: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

  ②直接缘由:清政府拒绝改约

  2、过程

  ①第一阶段:1856mdash;mdash;1858年《天津条款》

  ②第二阶段:1859mdash;mdash;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款》

  3、内容

  《天津条款》内容

  ①开放10个通商口岸

  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外国军舰、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

  ④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北京条款》主要内容

  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割九龙司给英国

  4、影响

  ①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旨在推进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首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十四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是什么原因:

  1、根本缘由: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3、具体缘由:自然灾害紧急

  2、兴起

  1、筹备: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革命纲领不切实质

  ②广大将士目的不清楚

  ③统治者思想变化

  2、客观缘由:被中外反动权势联合绞杀

  5、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太平天国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备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策略mdash;mdash;《资政新篇》。

  6、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三大不一样点

  1、双重使命

  2、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规范》

  3、提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策略《资政新篇》

  7、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比较

项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根本缘由不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斗争侧重点不同反封建反帝斗争方法不同有组织自发的地域不同南方北方依赖宗教不同_当地宗教


  8、《天朝田亩规范》与《资政新篇》比较的不同的地方

  1、对私有制的态度不同:《天朝田亩规范》倡导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反对私有制;《资政新篇》同意资本主义私有制。

  2、用途不同:《天朝田亩规范》推进太平天国达到顶峰;《资政新篇》没推行。

  第十五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中日甲午战争

  1、缘由 ①根本缘由: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

  

  ②具体缘由: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

  ③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①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

  ②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款》

  3、《马关条款》主要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

  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马关条款》对中国的害处

  通过内容剖析可以得出《马关条款》是继《南京条款》后对中国风险最大的条款。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紧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能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帝国主义侵略权势深入中国内地。

  ⑤紧急妨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

 
打赏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