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历史有中国近代史要点的考试知识点,大伙可别忘了复习。下面由学习啦我们为大伙提供关于高考考试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点知识大全,期望对大伙有帮!
历史的重点知识一
中国近代现代史
自1840年到2000年的中国是充满着急剧变化的一百六十年。这一百六十年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会阶段,是一个世纪的屈辱,抗争和探索;1949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半个世纪的曲折探索。
1840至1949年又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年是:
资本主义列强此消彼长变换各种方法勾结中国的反动权势变中国为半殖半封社会,并扶植反动权势不断深化这一统治秩序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和经济富强同国内外的反动权势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国探索策略。包括地主阶级的师夷论,洋务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策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维新策略,革命派的革命共和策略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的斗争和探索尽管因为阶级和年代的局限皆归于失败,但都作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半殖半封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产生和进步着,为中国革命史的深刻转折提供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
1919-1921年因为内外多种原因有哪些用途,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曲折斗争,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大家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其中中共经历和外部敌人与内部左右倾的斗争,不只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列毛的正确理论,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人,采取革命的武装斗争办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是我党克敌获胜的三大秘籍。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开始萌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实践证明其确实是我党革命斗争的结晶。
假如说建国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独立史,那末建国后就是建设史,是经济史,是求富强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开局很好,到误入歧路又到拨乱反正,成绩辉煌的历史。
1949-1956总的来讲国内是处于一个过渡的社会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前后联系相承的两个转变: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由半殖半封的残破经济转为多种所有制并存进步得到恢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买办的独裁政权转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由多种经济并存到公有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开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规范打造;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政治规范的确立。国内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1966的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十年。总的来讲成绩为主。但左的错误渐渐占据上风-最后演变成十年“”。
1966-1976年的“”内乱时期,注意同极左斗争的内容。
1978年全方位拨乱反正,达成了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伟大收获。
历史的重点知识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总结剖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和用途。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缘由。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字,行业,地理地方。民资企业的名字,行业,地点。
3、辨证的剖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
4、怎么样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5、总结早期无产阶级的特征和成因。
6、清政府那些举措适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势头?结果怎么样
7、《马关条款》的内容、特征和风险。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总结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筹备,政治筹备,组织筹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最重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征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征的变化?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进步四方面的显著特点和史实。
答: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款一同以清政府为加盟人确立秩序;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事与愿违;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渐渐成为主流。进步: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资金投入;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进。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进步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要紧,需要学好、吃透、弄熟。教程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新的加盟人,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斗争,但屡战屡败。中国社会黑暗之极,但就是在一战前后的中国,因为内外多重原因有哪些用途下,中国革命开始发生伟大的转折。
在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
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间接侵华方法,以华制华,特别是分而治之愈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尤其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势必;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同意21条,众叛亲离死去。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多年筹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打造民国,但因为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涣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非常快被篡;
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观念,解放思想,进步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因为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一直未能提出科学纲领,打造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打造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势必;
④一战期间,中国拥有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很多条件。
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季。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块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有什么区别剖析其弱点。同盟会后来的演变。
2、辨证的剖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
3、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是什么原因,用途。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缘由,代表人物,剖析积极推动作用。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5、总结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筹备工作。注意与维新派不同。
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是什么原因,结果。
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分。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
8、辛亥革命失败是什么原因。
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进步的几个阶段及影响。
11、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体现,斗争的实质,和结局,启示。
历史的重点知识三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1、建国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征,实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推行条件,内容特征,实质推行的状况,获得的具体收获。
4、过渡时期包含的意思和实质是什么?过渡性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上的体现。过渡中我党的几个具备中国特点的创举。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5、国内经济在1948-1956年的社会经济在情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缘由。
6、建国后到1956年我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缘由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