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力的体现。在学生年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常识和技术,这个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干扰他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培养高效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进步都大有益处。下面是智学网为您收拾的《初一上册历史必背要点》,仅供大伙参考。
初一上册历史必背要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现在国内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晓用火。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点。可以制造和用工具(打制石器)。用天然火,会长期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年轻人学者裴文中发现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可以人工取火;用打制石器,学会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备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现在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目前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要紧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国内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创造是国内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用途: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讲解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手段
①在朝廷中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需要穿戴汉族服装;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使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倡导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目前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区域称作西域。
2、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一同夹击匈奴。
(3)意义:知道了西域的具体状况,与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2、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
目的:为了加大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知道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常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见哪些艰难险阻?大家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出色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出色品质:具备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创造
1、纸的创造:西汉时期了解造纸基本办法——缺点:水平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材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征:材料容易找到、实惠,水平也提升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进步,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初一上册历史必背要点
1、章中华文明的由来
1、国内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是是否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生活活的时间和地址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用途。P2
5、北京人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了解人工取火并已经学会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生活活在长江流域、半坡生活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国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网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叫做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网盟首领的办法。P14
2、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公元前2070年,禹打造夏朝,这是国内历1、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打造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打造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大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形成了国内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国内开始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国内农业进步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竞价,使土地借助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P37
17、春秋后期,国内创造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国内也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叫做“甲骨文”。P41
21、国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概括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5、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要紧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开创者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开创者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需要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P47—P49
3、章秦、西汉、东汉
1、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P60
2、为了加大思想控制,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3、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区域。
4、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交流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P59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打造了政权P63
6、公元前202年,刘邦打造了汉朝,定都长安,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P64
7、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着重进步农业生产。P67
8、文景时期,看重“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9、汉武帝同意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同意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10、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P69
11、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12、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P73
13、东汉杜诗创造水排,借助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P74
14、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P77
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P78—79
16、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
17、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x疆区域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
18、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国内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19、丝绸的道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x疆区域,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交流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的道路。P83
20、国内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P87
2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
22、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P88
23、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撰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P89
2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区域,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开创者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P92—91
25、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P93
26、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年代,撰写了《史记》一书,这是国内1、部纪传体通史。P94
27、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艺术宝库P95
4、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P102
2、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P103—104
3、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P105
4、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大了夷洲与国内的联系P106
5、266年,司马炎打造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P108
6、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P109
7、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P109
8、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P11O
9、420年,东晋大将刘裕打造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10、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P116
11、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将来的第7位。P118
12、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国内现存的1、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P119
13、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P119
14、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P122、
15、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P123
16、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写作了《神灭论》。P124
17、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P124
初一上册历史必背要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国内历1、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打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打造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国内1、个奴隶制国家是什么原因:
1、夏朝按区域划分国民;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打造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缘由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致使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是什么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2、商朝的打造
1、公元前1600年,商汤打造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拥有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西周的打造
1、打造时间:公元前1046年
2、打造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常见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用“瓦”
4、西周的灭亡及东周打造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5、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什么相似之处?从中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
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让人民所抛弃。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惜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有哪些用途
用途《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撰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职员A、加大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进了边远区域的经济开发与文化进步。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方法军队、刑法—暴力方法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起源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撰写,国内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
春秋诸侯争霸是什么原因和目的
缘由: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
1、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缘由: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进步生产;
方案方法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地方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
2、问鼎中原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3、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些国家:齐楚、秦、燕
2、七雄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快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升非常快,秦国渐渐进步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4、怎么样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缘由: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进步,使社会经济进步。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5、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大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节奏。
2、加快了新旧规范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进了经济文化的进步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规范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2、竞相改革的年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3、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封建经济进步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竞价提升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法出现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有哪些用途
政治上:废除去秦国旧规范,打造了新规范,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进步。
6、商鞅变法成功是什么原因
(1)直接的具体缘由: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合。c.商鞅方案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是什么原因:
a.顺应了年代进步的时尚,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样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何?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规范,在于其目的是不是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可以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顺应年代时尚的变革,能推进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