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以后决战高考考试取胜的重要阶段,今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以下是智学网为你收拾的《高中一年级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材设计》,学习路上,智学网为你加油!
高中一年级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材设计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哪个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哪些不一样?所写意象有哪些特征?上下片有哪些联系?一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目的3。
上下片是如何过渡和联系的。
45分钟。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朗读比赛,看哪个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哪些不一样?所写意象有哪些特征?上下片是如何联系的?那样,面对着如此壮观秀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作者想到了什么?当时,作者为何会想到这个问题?
。
提问:那样,从全词看,作者有没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反馈训练:1/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步伐。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片:写景——壮观秀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写人——
高中一年级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材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题:诗词赏析与评价、吟诵。
学法教导:借助多媒体诵读入境,赏析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大家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的确这样,大家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大家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让大家通过诵读,一块儿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年轻人年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写作背景介绍。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一个人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3、听录音范读。
4、品评、鉴赏全词:
师: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的成分省略,要了解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要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如此。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址、特定的环境。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生:“万类霜天竟自由”统领下文,这个重要的词又叫“一字领起”。
师: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生: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师:根据什么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生: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天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面→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师:哪些词具备表现力?
生: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漫→水之盛;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师: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大家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师:同样写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工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季;“自古逢秋多寂寞,我言秋天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的秋季……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为什么这样独树一帜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理、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独树一帜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一般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嗟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一样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无与伦比,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师:古人云:“诗的品评在乎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能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哪个主沉浮?”“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理。自然界的所有是如此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这样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哪个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主宰国家的运势,学会民族的前途。
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运势,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理,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理,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理。
师:“问苍茫大地,哪个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如此通过写景,提出“哪个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年轻人年代的伟大抱负。
齐读上阕。
师:上阕提出“哪个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如何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什么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年轻人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很熟知。旧地重游,非常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一般的岁月。下阕的领字是什么?一直统领到哪儿?
生: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师: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法回答“哪个主沉浮”。最后三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途?
生:设问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哪个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年轻人的凌云壮志:在新年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运势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哪个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年轻人年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明确,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从读诗入手,能赏析诗,自然能赏析小说,戏剧及其他类型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掌握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掌握领会诗歌的意境,大家要掌握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升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5、毛泽东诗词拓展
6、作业:
1、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阅读《毛泽东传》
高中一年级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材设计
1、教学目的
①.常识目的:能学会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的:领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可以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我们的情感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的:可以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知道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2、教学重点和难题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可以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题: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3、教学办法
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
4、课时安排:两课时
5、教学过程
1、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大家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季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天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大家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大家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大家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年轻人年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策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军事理论的贡献与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叫做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年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要紧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进步势头异常迅猛。震撼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拓展着。这个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运势动在蓬勃进步,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样中华民族的运势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哪个将成为主宰进步方面的力量,这部分问题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2月他从上海回湖南拓展农*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楚楚可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③.朗诵诗歌
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诗,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朗诵此诗的同时,考虑一个问题,除去今天大家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外,你们还知晓毛泽东那些诗歌?”下面我起大伙开始朗诵。首次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目前同学们已经朗诵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哪位同学知晓?~~~~~~~~~~
除去《沁园春.长沙》外,毛泽东的诗歌还有不少,最的有《沁园春.雪》,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块背诵一下这首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这样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妖娆。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④.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他和大家刚才背诵的《沁园春.雪》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点?
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流露出秋季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雪》相应地方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解说
同学们,目前就让大家来讲解这篇文章,第一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样啥是词呢!词,是国内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来自于两汉,风靡于宋代。特征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比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势必的联系,所以有的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是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刚开始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征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字不一样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一样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3、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1、层从开始到哪儿?讲述了什么?“寒秋”如何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址、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2、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角逐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哪些特点?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近观)
3、层从“怅寥廓”到“哪个主沉浮”,提出哪个主沉浮的感慨。
领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哪个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字表明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怅”并不是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理。自然界的所有是如此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这样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哪个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样“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因为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能不发出“哪个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理,同时表达了毛泽东年轻人年代伟大的抱负。
1、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
2、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步地知道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容易的剖析了词的上阕,下面大家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第一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考虑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哪些联系?
概括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样“同学少年“时什么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业务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运势,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概括: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年轻人年代就有这样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运势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年轻人年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年轻人对国家运势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