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

   日期:2020-12-28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570    评论:0    
核心提示: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常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依据学习状况对学习进行适合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筹备。下面是我们为大伙收拾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常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依据学习状况对学习进行适合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筹备。下面是我们为大伙收拾的有关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期望对你们有帮!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1:六大失分缘由

缘由一:审题不仔细

审题不仔细、不准确,分析不周到,缺少认真、全方位的审题能力,缺少抓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如“需要画出使杠杆平衡的最小动力和力臂……”,部分考生只分析“平衡”,没注意“最小”。

缘由二:定义模糊

考生对物理定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理解不深,迁移能力差。如填空题的准则答案是“电能表”,但不少考生却回答“测电表、电流表、电压表、电量表”等。

缘由三:综合实验能力差

考生的物理综合实验能力差,实验设计能力不强。如实验题需要学生写出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准则答案是“欧姆定律”。而非常多学生写成了“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伏安法测电阻、控制变量法“等。

缘由四:识图能力不强,过失性失分紧急

如学生运动与力中的s—t图像、v?—t图像中的点、线的物理意义不清楚,造成错答卷目。

缘由五:综合剖析能力较弱

对于综合题,非常多学生缺少解题的思路,心里感到害怕,忙中出错。如动态电路剖析综合题,要经过对图表的综合剖析才能得出结论。

缘由六:答卷不规范。

中考中常出现考试与自己所估算的分数偏差较大的状况,非常多是考生在解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够科学和规范,解题步骤混乱所造成的。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2:声现象

1、所有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部分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一样,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第二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4、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大家把它叫做声波。

6、声音可以被反射,当声音被高大物体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多,大家就听到了回声。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耳就可以听到回声;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块,则使原声加大。7、大家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8、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9、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10、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1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12、不一样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还是有不同的,不一样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一样。

13、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4、从环保的角度看,但凡妨碍大家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与对大家要听的声音其干扰用途的声音,都是噪声。

15、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越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越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越50dB。

16、引起听觉的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耳朵鼓膜的振动。

17、控制噪声的办法:在声源处预防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预防噪声进入耳朵。

18、听到声音的两个渠道分别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9、人的耳朵能判断出发声体的方向,这是因为双耳效应。立体声也是运用了双耳效应原理。

20、使用声可以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呐、B超等;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仪器、清除体内结石等。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3:关于“水平”定义的理解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水平。水平国际单位千克。常见的水平单位还有吨,克和毫克它们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3kg;1g=10-3kg;1mg=10-6kg。

2.只须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未改变,则物体的水平大小不因其形状,温度,状况与物体所在地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水平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属性”是物体本身固有些不随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性质,它具备不变的性。1千克的冰熔化成水后,虽然从固态变成液态但是它水平仍是1千克;宇航员从月球取下的石块拿到地球上石块水平不变;2kg铁块烧热后压成球,它的水平也仍然是2kg。综上所述物体的水平跟外面条件无关,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水平的大小可以用工具测量,测量工具分两类: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天平测水平;在生产和日常,常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台秤、杆秤和电子秤等。天平有两种──物理天平、托盘天平,实验中常用托盘天平。用天平日注意弄清楚它的称量──天平允许称量的水平;天平的感量──天平可以测量的最小水平。做到用五正确:正确调节、正确放置物体、正确使用砝码、正确判断天平平衡、正确读数[总水平由:砝码数值、游码在标尺上的数值)二个数值的总和为该物体的水平]。

二.关于“密度”定义的理解

1.通过实验表明,物质不只有颜色,气味,味道,状况和硬度等特质,而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水平是肯定的,单位体积的不一样种物质的水平却不相同”这也是物质的一种特质,大家也可以用这一特质来分辨物质。为了反映物质的这种特质,引入了“密度”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大家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水平,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来表示。

2.特质是指物质本身具备的,能相互不同,分辨的一种性质,所以,密度只取决于物体本身,跟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大小、形状没关系。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一样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一样的。要记住水的密度及它的物理意义

3.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该公式叫做密度的概念式,它包含的意思是:物体的水平m和体积v的比值,称作组成该物体的物质的密度ρ。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质,它只跟物质本身有关,而跟它所组成的物体的大小无关。由于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当它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n倍时,水平也同时扩大大为原来的n倍;当其体积变为原来的1/n时,其水平也同时变为原来的1/n,如此,水平跟体积的比值一直相同,即密度是恒定的。所以ρ=m/v只是密度的概念式,不是决定式,所以物质的密度不是由它的水平多少或它的体积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可以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水平成正比,也不可以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反比。10千克铁块的密度跟1毫克铁块密度是相同的。1米3的水与1厘米3的水的密度完全相等。同种物质的密度一直肯定的。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质,但是物质密度更不是绝对不变的,当外面条件变化如温度升高或减少时,物质的状况变化时,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如: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而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水在4℃时的密度1.0×103千克/米3,水在100℃时的密度为0.9584×103千克/米3,热气球内的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小于周围空气的密度到一定量时,气球就能升空。

5.正确理解密度、水平和体积之间的三个比率关系。

若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甲和乙,则ρ肯定,可得,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物体的水平跟它们的体积成正比,这就是说,体积大的物体水平也大。

若是两种不一样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甲和乙,当它们体积相同时,则,这就是说,相同体积的不一样物体,密度大的物体水平也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平跟密度成正比。

若是不一样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甲和乙,它们的水平相同,即时,有,,则,也就是说,相同水平的不一样物体,密度大的物体体积反而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体积跟密度成反比。

以上三个比率关系,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6.物质的密度可以用实验测定。

由密度公式可知:要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水平和体积。测量水平的工具是用天平,而测量物体的体积:若形状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长、宽、高等,再由几何公式算出它的体积;若不规则的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量筒和量杯都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二者区别是,量筒的刻度是均匀的,而量杯的刻度线是上疏下密,是不均匀的,用它们测量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弄清量和筒或量杯上刻度的单位,一般它们用的是容积的单位毫升,1升=103毫升,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②知晓量筒或量杯的量程和它的最小刻度。③测量时要把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应当跟液面相平。④因为量筒或量杯都是由玻璃制成的,玻璃分子对液面分子有哪些用途,盛在玻璃器中的液面,有时呈“凹”形,有时呈“凸”形的,如此读数时,凹液面要以凹形液面的底部为准,“凸形”液面应按顶部读数为准。大家常对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测定。

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水平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个时候的总体积,那样固体的体积。③用公式计算出物质密度。④若要知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准则值对照即可。

测液体的密度。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烧杯的水平m1,②再将被测液体倒入烧杯中,测出总水平m2,则液体的水平m=m2-m1,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④用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r=m/v

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水平。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内盛有适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1A所示,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再将物体和铁块一块沉入水中,

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地方,如图所示,则,

③用公式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

7.密度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

使用密度可以辨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工艺师可以非常块地判定一件镀金工艺品是否纯金的。地质勘探职员依据矿石的色泽、硬度、密度和其它有关特质判断矿石的品种。通过测定密度可以判定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密度的特殊作用与功效是依据需要选取不一样密度的物质做商品的原材料。铅可用作网坠,铸铁用作落地扇的底座、塔式起重机的压铁、油般的压铁等,由于它们的密度大。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玻璃钢用来制造汽车的外壳;泡沫塑料制作救生器件,氢气、氦气是气球的专用充气材料,由于它们的密度比较小。

使用密度来判断土壤肥力的高低。

密度的定义为大家提供很多浅易的间接测量方法:比如:用天平“测”体积:;用刻度尺“测”水平或用量筒“测”水平;用天平“测”线材的长度;使用密度来计算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份。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4: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怎么使用:

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适不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试知识点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征: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征: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概念: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征: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征:放热,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减少。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概念: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原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用途:蒸发吸热,具备制冷用途。

概念:在肯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充气压力的关系:所有液体的沸点都是充气压力减小时减少,充气压力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办法:⑴减少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用途: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好办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

☆讲解“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面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5: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1km=1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怎么使用: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地方要放正,不能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可以仰视或者俯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分。1h=60min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大家不可以消灭误差,但应尽可能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办法、测量的人有关。降低误差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办法。误差与错误不同: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可以防止,误差永远存在不可以防止。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地方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准则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依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状况时,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一样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一样。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办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如此,在比较不一样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其中:s——路程——米;t——时间——秒;v——速度——米/秒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容易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用:首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复习资料有关文章:

★ 初二上册物理重点复习资料梳理

★ 物理初二上册复习资料梳理

★ 2021初二上册物理要点复习资料梳理

★ 初二物理上册要紧要点大全

★ 关于初三上册物理总复习资料备战2021年中考

★ 八年级物理公式大全

★ 初二下册物理重点复习资料总结

★ 初中学科资料

★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材模板

★ 2021年最新九年级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新人教版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