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程是历史教师备课中一系列思维活动成就的体现。为了便捷历史教师讲解好这一课,下面学习啦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程,欢迎各位的阅读!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程
【课标需要】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进步的意义。
【学习目的】
1.学会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考虑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方位、系统地考虑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进步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国内历史上民族关系的要紧内容,也是达成民族融合的首要条件条件。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题】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流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区域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总结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考虑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现在上下安和。臣死后,期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 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区域。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打造的?
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并具体剖析产生这种结果的理由。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程,找出北魏打造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 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依据材料三,剖析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考虑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一样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装,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产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有哪些不同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目前才知道中原区域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功效?
三.北方区域的民族融合
1.阅读课本,总结一下北方区域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采用胡床、方凳 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
上面的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哪种社会景象?
【自主建构】
【直击中考】
1.造成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况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3.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习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4. 历史人物一直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成吉思汗打造元朝
C.汉武帝修筑长城 D.耶律阿保机打造西夏
5.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
6.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很多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采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采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采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很多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国内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课后深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流程】
一、
1. 淝水之战:时间 383年; 地点:淝水; 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东晋打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区域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况;东晋在南方的统治获得暂时稳定,为经济进步供应了有利条件。
2. 前秦 氐族
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没有。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起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紧急,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建议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
1.打造时间:4世纪后期; 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2.见课本7677页。
3. 说汉语 改汉姓 免官 态度坚决。
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
1.表现:见课本77页。 影响:见课本78页。
2.民族融合。
【直击中考】
1.D 2.B 3.C 4.A 5.C 6.B
7.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量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匈奴、鲜卑、羯、氏、羌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革除落后风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看了初一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程的人还看:
1.中华书局初一历史上册教程
2.七年级上册历史魏晋南北朝文化考试题目及答案
3.初一历史上册教程集
4.初一历史上册教程第四单元
5.中华书局初一上历史教程
6.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19课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