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条高考考试语文学习方法推荐
学语文不好的状况一般是找不到高效学习办法,以下是我们给大伙集合的语文学习技巧方法,学语文再也不需要愁了!
18条高考考试语文学习方法推荐
1、回归课本。全国卷高考考试语文考试试题与课本的联系很紧密,不少考试知识点的设置均源于教程,考生备考时就重视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
2、坚持积累。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都是语文大厦的根基。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能。只有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升能力。
3、主张念书。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很多的阅读,视线和思维就变得狭窄,也很难有灵敏的语感。高中三年级学子视念书为费时,这是认知的误区。
4、看重练习。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离开了练习就会生疏。但这个练习是科学的练习,不是盲目的做题。应跳出题海,按基础、经典、革新三个层次甄选考试试题,提升效率。
5、坚持写作。天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不必字字珠玑,通过这种办法,你可以了解你的脑子里缺什么词语,从而加以补充。
6、多看一些伟人传记。对丰富作文内容、给文章添彩能起到非常不错有哪些用途。
7、即便暂时看不明白也要天天读几篇文言文。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常常接触对培养语感大有好处。
8、读文言文的时候必须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
9、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像疯狂猜成语等文字游戏。
10、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可以了解你的词语到底够不够,哪一点的词语量不够。
11、筹备一个错题本,分类整理错题。
12、做阅读题,在读文章时不要一字一句死抠,也不可以一目十行,找准是我们的解题步伐。
13、针对作文进行专项练习:一周写一篇作文,每次构思时间低于一小时,在尝试过各种文体的写作之后,选一种自己最能掌控的文体坚持练,时不时训练一下为某段话拟题。
14、早上用心读课文。
15、培养我们的想像能力。
16、多看新闻热门,多与同学讨论。
17、培养反向思路,在言之成理的范围内转换角度。
18、多看高考考试试题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题。吃透一篇好的试题比闷着头做二十套卷子还管用。
语文学习技巧的精髓全在这儿了!
语文是一门大科,占分比重大!
但让不少孩子头痛的是,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
再困难的事情总有办法的,学好语文都有什么办法呢?
这里概要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快来学习吧!
一般情况下,学语文的好办法不外乎就是:
多读,就是反复读。据了解,丰子恺先生的念书法称为二十二遍念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领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日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的课程基本定义不记不可以,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结实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培养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不是同一定义。
勤写, 不仅仅是写作文,那只不过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念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是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大家有如此的领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缘由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但想要学好语文则需要培养的十大习惯:
1、熟读、背诵的习惯。
2、阅读出色课外读物的习惯。
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5、记日记的习惯。
6、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8、说中文、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9、勤考虑、爱质疑的习惯。
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有哪些好处不少。你培养预习的习惯将来,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升自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为样的比喻:学会好预习的办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要紧。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如何做好预读课文呢?
1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见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类筹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薄暮冥冥中的冥当昏暗讲, 如此就容易理解了。
2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
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比如,预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文章为何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携带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解说,那时,会非常快了解的。当然,预习时,千万不要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预习提示主如果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题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考虑,不需要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需要学生借助工具书去理解和学会。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