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过程是动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是学生对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述,是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可是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感到最大的难点就是“没东西可写”,如此就抑制了学生的情感和写作热情。教师应给学生多创设可供学生采集写作素材的环境,组织学生拓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抓住学生熟知的人、事、景、物等让学生自由写作,如此,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写作的兴趣就会自然地产生。
1、是察看能力的培养。孩子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直观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引起注意,并从中获得常识和情趣。这就为作文练习搭了梯子。教师依据教学的需要,要充分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察看对象,再加以当令的引导让他们动脑、动情,把学生的察看与思维联系起来,产生如此或那样的感情体验。学生写作的常识、技能还不够丰富,所以平常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如课堂上让学生筹备一本笔记本,掌握记录老师解说过程中的要紧内容,尤其是能体现文章结构、写作办法的板书设计等,并随机作一些课堂小练笔。课外筹备一本摘抄本,让学生随机摘录好词好句,遇见有较深刻印象的事用较简短的话记录下来,如此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常识、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领会到有写作办法可学、有生活内容可写、有好词好句可用,促进了兴趣的培养。
2、是让学生有成功感。大家了解期望是大家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片作文后,都期望从老师那儿获悉作文的结果,得到鼓励。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准时地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一方面从词、句、段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优点,使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我们的每一次习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一方面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促进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强化。
总之,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学生写作方法指导、写作素材、出色作文与有奖活动
尽在“智学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