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网整理了关于2023年中考地理冲刺复习要点,期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01 热量与光照 光照主如果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原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一般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通常在光照充足的区域,农作物光合用途强,单产高,譬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区域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方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区域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地方和海拔高度。通常来讲,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情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不同】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肯定丰富,比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02 积温与无霜期 积温大家了解,温度是影响农作物成长与发育的主要原因。因为大部分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成长,因此大家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成长期。把作物成长期内,天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成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成长季节。依据10℃积温的多少,国内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愈加多,农作物的成长期也是愈加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季最后一次霜至秋天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质生产中,真的有风险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天最后一次霜冻至秋天首次霜冻之间的天数。 03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 昼夜现象指因为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导致的。 昼夜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址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区域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 04 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按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一样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一样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使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按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国内统一使用的规范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按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 05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一天伴随时间变化,太阳高度也 在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能直射区域,阳光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90,无直射区域最大值不可以达到90。 06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越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水平减少,对人类的存活与进步、生态系统和财产导致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含:水污染、大方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07 气候与天气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区域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情况的多年特征。它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状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比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区域,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天寒冷,大家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某地区短时段内的大方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征的综合情况,比如:大家可以说:今每天气非常不错,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每天气非常差,风雨交加等等。 【不同】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非常长的大方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期内的大方状况。天气瞬息多变,具备不稳定性,而气候在肯定时段具备相对稳定性。 08 河流含沙量与输沙量 河流含沙量又称固体径流。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目,计量单位为千克/立方米。河流含沙量随时间变化。一年中最大含沙量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年际之间的含沙量也不同。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含沙量称沙峰,沙峰不肯定与洪峰同时出现,一年中初次大洪水的沙峰常超前于洪峰,将来则可能同时出现或滞后于洪峰。 河流输沙量是指肯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目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河流输沙量随时间变化。一年中最大输沙量在汛期,最小输沙量在枯水期,年际输沙量也不同,变化较年径流更为剧烈。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输沙量与最大洪水量出现时间大体一致 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肯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肯定小。中国长江年平均含沙量仅0.54千克/立方米,而年输沙量高达4.78亿吨;辽河年平均含沙量为6.86千克/立方米,而年输沙量仅0.41亿吨。 09 河流水量与河流径流量 河流水量在肯定的时间内,江、河、湖泊、水库内存水的总量。(立方米) 河流径流量是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的地图。以立方米/秒(立方米/秒) 影响河流流量的原因: 、雨水:国内及世界上大部分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种类而异。 、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区域冬天的积雪在春天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国内东北区域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区域因为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湖泊: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有哪些用途。 、植被:植被具备涵养水源,调节水量有哪些用途。尤其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干扰到下游的流量。 10 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和三大自然地理地区 四大地理分区以综合指标划分,按经济与自然差异,分成南方区域、北方区域、西北区域、青藏区域。 三大自然地理地区分别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强调各区自然地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