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变化之快,往往让大家手足无措。是随波逐流,还是固守己见?何去何从,事实上考验着大家的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步伐加快,很多事情的进步往往出乎大家预料。紧跟时尚,追求时髦,这可能迷失自我,由于生活的表象远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容易。很多自以为是的判断与剖析,会在社会日常被打得粉碎。反过来,大家一味的坚持自己所谓的原则,不知变通,怨天尤人,甚至逃避现实,与大众格格不入,那也将被社会所淘汰。对此,科学的判断,理性的选择,就非常重要。
正确面对各种“变数”,是大家应该具备的态度。
世界变化并不是根据大家设计的策略去运行。世事的变化,就算是失败的结局,大家都要坦然面对,积极采取手段,学会生活的主动权。遵义会议之后,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毛泽东,面对土城战役的失败,飞速调整策略,在险象环生中领导红军四渡赤水,写下现代战争史上精彩的篇章。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缺少态度。勇于承认失败,在失败中找到走向成功的渠道,才是大家正确的选项。
社会的进步,也会出现短暂的倒退。对此大家不可以动摇对人类对将来的信心,不可以动摇我们的信仰和做人的原则;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秦朝张良为了替韩国复仇,曾在博浪沙袭击嬴政,命中副车,不能不亡命于芒砀山。后黄石公为了磨练张良,让其三次为自己穿履,一是考验他态度是不是坚贞,一是让他掌握心平气和。最后的结果,黄石公认可的传授给张良《素书》。张良成为汉代开国军师。张良经得起考验,成为智者。而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形势,不少中国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汪精卫等人放弃自己国格,选择投降日本,组成汉奸伪政府,最后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年代的变化,有时被人茫然不知所措。在众人被现实乱象迷惑的时候,假如有人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结论,清醒的放眼将来,作出科学的预测,那将是大智慧!抗战中很多国人为“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看法而迷惑的时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方向。
可是智者产生并不是1日之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经得起实践的磨练,又要博览群书,深得中华文化之造诣,方可做到。作为平时之人,大家应持续的加大修养,虚心请教,倾听不一样的声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只有如此,大家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从容应付,成为胜者。
世事难料,但只须勇敢的面对,沉着、理智,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