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的车轮行驶到1895年,经营了两百多年的大清帝国的大厦已经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事实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国等列强的坚船利炮就已经动摇了他的根基。
目前,一直对他有着觊觎之心的邻邦——日本,又开始毫不客气地在他肥大却臃肿的躯体上动起了刀子——割地、赔款!
正在京城参加进士应试的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获悉消息后,自动聚集在一间小小的客栈里。昏黄的油灯下,映照着一张张充满着热血的青年的脸。
“南海先生,你看如何解决?”
“南海先生,不可以眼睁睁地看着大家的江山沦落敌手,让大家的同胞成为倭寇的子民!”
“南海先生,大家都听你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被叫做南海先生的康有为把一份有关日本明治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款的手抄报重重地甩在案上。但到底如何做,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此时的康有为了解地知晓,自己只是一个来京城参考进士的举人,既无权,又无势,“百无一用是书生”,目前所凭的就是一腔热血,但是,仅凭热血就能改变现实,就能挽狂澜于既倒?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江山不复在,我辈徒奈何!
有人义愤填膺,有人开始啜泣。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但一干举人的目光还是聚焦到了康有为身上。
良久,康有为发话了:
对大家文人而言,目前的选择只有一条路!
“哪一条?”
“说来听听!”
众人好像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大伙明早各自回乡,分头行动,发动天下念书人,来个“公车上书”,反对割地赔款,需要变法强国,我不相信,光绪帝会不为所动,大清的江山毕竟是他的!
对,有道理!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那上书些什么内容呢?
在大伙的追问下,康有为娓娓道来,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已经不只一次上书,只是怀疑这部分信有没到达光绪帝的手上。
“下诏,鼓天下志气!”
“对头!”
“迁都,定天下之本!”
“有道理!”
“练兵,强天下之事!”
“早该这样!”
“变法,成天下之治!”
“说到点子上去了!”
康有为侃侃而谈,众举人由悲转喜,由愤怒转向平和,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重要是要大家的光绪帝能听见大家的呼声,探求富国之法、养民之法、教民之法,黎民才能幸福,江山方能永固。
举大家完全被康有为的一番演讲吸引了,第二天一早就各自奔赴我们的家乡。
几天后发生的一件事,正史是如此记载的: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款》。公车上书,被觉得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觉得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把大清厚重的历史帷幕撕开了一个豁口,直接造成了三年后由光绪帝首肯,由康有为主导的戊戌变法的发生。
但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103天后,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成为了祭品。
直到16年后的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公车上书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显现,历史却永远记下了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