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题,如何教?怎么样学?怎么样在应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就这部分问题,我编撰了此文,愿同仁和大家的学生于此受益。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讲解:1、诗词阅读的基本需要和思路;2、答卷要点;3、鉴赏表达方法及容易见到的表现手法示例;4、答卷办法和步骤;5、运用答卷模式;6、诗歌鉴赏题出错缘由及应付方案。
1、诗词阅读的基本需要和思路
古典诗词鉴赏之原则:诗言志,所有景语皆情语。
1.写什么。
2.如何写。
3.为何写。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剖析乐或哀是什么原因,入景而悟情。总起来讲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如何写法,最后读懂为什么而写。通过诵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例: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哪个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套用上述办法,大家可以如此剖析:
1.写什么?写景抒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2.如何写的?前景后情,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动人。
3.为何写?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2、答卷要点【全方位把握鉴赏要点,做到三练: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
大家说“诗言志”“所有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索和体味。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与铺垫,抒情是写景的目的和升华。要擅长“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只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分辨把握四类型别诗词的答卷规律和不同特征: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把握诗词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部分先景后情的特征。“情”“志”有什么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大家平常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通常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大家平常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通常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情”“景”关系不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仔细剖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所有景语皆情语。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歌见“景”不见“情”,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打造了一种清爽、欢快的环境。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见“情”不见“景”,首句写寒雨连江,夜幕即将来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看上去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一直维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则描写,视觉:形、色;听觉:声;触觉:味;状况:动和静、远与近、时间与空间;情感:虚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