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效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需要充分结合我们的特征。影响学习效率的原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原因在学习以外。第一要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合理借助时间,另外还应该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己的优势、缺点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本篇文章是智学网为您收拾的《初中三年级上册化学期中复习提纲》,供大伙借鉴。
初中三年级上册化学期中复习提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2、固体溶解度:在肯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况时所溶解的水平,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4、酸性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5、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
6、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7、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失火点。
初中三年级上册化学期中复习提纲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空气中主要含有什么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哪些需要?目的是什么?
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何?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何?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怎么样改进实验?
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什么可能缘由?
3、大方污染物的出处和风险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什么?缘由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导致什么风险?
4、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之处?例举几种容易见到的混合物?
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之处?怎么分辨“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
6、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哪些特征?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掌握辨别氧化物
7、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哪些不一样?说明什么?
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机会插入集气瓶中,为何?集气瓶底部为何要放些细纱?
8、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特征?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晓催化剂的要紧用途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用途?假如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9、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有三种办法制取氧气,材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办法的优势和弊端?
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怎么样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有哪些用途?试管口为何略向下倾斜?什么时间开始采集?为何?结束时,怎么样操作?为何如此?
10、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为何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铁丝为何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缘由有什么?分别应怎么样改进?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1、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初中三年级上册化学期中复习提纲
1、要紧的化学定义
(一)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例:洁净的空气、天然水、过氧化氢溶液、石灰水、碘盐等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比如:水、纯净水、蒸馏水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金属单质:铜Cu、汞Hg等
非金属单质:氧气O2、氮气N2、氢气H2、氯气Cl2、金刚石C、硅Si
稀少气体: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4、化合物:由不一样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MgO、KMnO4、Ca2、NaCl
5、氧化物:由一种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例:水H2O、氧化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
(二)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宏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H2O、氧气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碳CO2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刚石C、石墨C、硅Si、金属(如:汞Hg)。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Na+和Cl-)。
有关定义: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表示办法:元素符号。例:H、O、Fe、S
2、分子: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表示办法:化学式。
维持水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不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不同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不可分),实则是原子核不变,而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必须要发生变化,不然就不可以生成新物质。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表示办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带正电荷如钠离子Na+,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铝离子Al3+,铵根离子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如氯离子Cl-,硫离子S2-,氢氧根离子OH-,硫酸根离子SO42—,
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
4、原子的构成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显电性。
(2)相对原子水平=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水平集中在原子核上。
(3)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会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氯原子Cl
(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它们的原子核相同(即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相对原子水平相同;核外电子数(主如果最外层电子数)不一样,化学性质不一样;原子呈电中性,而离子显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