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高中三年级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常识总结》的文章,供大伙学习参考!
1、定义: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2、特征: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与还原同时并存缺一不可,而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3、有关定义关系:
氧化、被氧化。同一定义。指元素失电子的反应,指反应过程,均指元素而言。化合价升高。
还原、被还原。同一定义。指元素得电子的反应,指反应过程,均指元素而言,化合价减少。
氧化性、氧化能力、氧化剂:同一定义。指得电子的物质。本身被还原,使他们被氧化指反应物。
还原性、还原能力、还原剂:同一定义。指失电子的物质。本身被氧化,使他们被还原指反应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成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成的生成物。
4、价态与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
元素为态时,只具备还原性。I-,S2-等。
元素为价态时,只具备氧化性。Fe3+,H+,S+6等。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备氧化性,又具备还原性。
5、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种类关系:
是化学反应的两种不一样的分类法。即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肯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分解反应:部份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6、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办法:
单线桥式:
特征:明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双线桥式:
特征:明确表示氧化或还原时元素本身得失电子变化状况。箭头不表示电子转移方向。而且箭头都是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所以在线桥上必须要注明“得”或“失”。
7、物质氧化性相对强弱判断:
可依据若干反应条件的差异判断:
条件越容易,反应速率越快,氧化性越强,而不是以得失电子数多少。
例:判断反应中氧化剂的强弱。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氧化能力:KMnO4>MnO2>O2
可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排位越后的金属,其原子的还原性越弱;而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
※可依据元素在同期表的地方判断:
同周期:
从左到右:金属单位的还原性依次减弱,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加大。
从上到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增强,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减弱。
可依据具体反应进行判断:
理论依据:氧化剂1+还原剂1=氧化剂2+还原剂2。
氧化能力:氧化剂1>氧化剂2。
还原能力:还原剂1>还原剂2。
例:判断下列反应中氧化性强弱。
①I2+SO2+2H2O=2HI+H2SO4;
②2FeCl2+Cl2=2FeCl3;
③2FeCl3+2HI=2FeCl2+2HCl+I2。
氧化性:D
※依据电极反应判断:
在电解池中阴极上哪种金属的阳离子先析出则氧化性越强,而由这种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其金属活泼性越弱。
※例:A、B、C是三种金属,依据下列①②实验确定它们还原性强弱顺序:①将A与B浸在稀H2SO4中用导线连接,A上有气体逸出,B渐渐溶解;②电解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A、C盐溶液时,阴极上先析出C。
A.A>B>C; B.B>A>C;
C.B>C>A; D.C>A>B
选:B
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
对同一元素而言,化合价越高,氧化性越强。如:Fe3+>Fe2+;Cu2+>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