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心理衔接
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其个性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要紧的转型时期,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
小学生特别相信权威,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到了初中独立自主性加大,有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爸爸妈妈的劝说,老师的教育往往听不进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他们正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年轻人期的成熟进步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正确处置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看问题还不够全方位。这阶段他们特别需要多和老师、家长商量,使自身少走弯路,渐渐走向成熟,切不可一意孤行。
2.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
初中生往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课堂上发言积极,不甘落后,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好学向上的精神,但有的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要协助他们适时调整好心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
3.克服失落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干部,但到了新学校后,以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地位从众星捧月一下跌到无人知晓。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让大量新生失去心理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学会欣赏其他人、欣赏自身,以赞扬的见地看待他人和自身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学会自我管理
中学与小学的需要也有大量差异:
管理办法不一样。在小学,教师把学生当作孩子子,许多事情都是面对面教,抱着、扶着走。在中学,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自身管理自身。面对这种变化,要培养自主、自理、自立能力,学会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
学校环境不一样。进入中学,班级大部分是陌生的新同学。因此,要克服怯生的心理,提升交往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熟知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做班级的主人。
支配时间不一样。小学生就近入学,初中划片入学,这样,中学生上学的路程比上小学可能远些,在校外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面更广,这对学生的成长既有利又不利。因此,要支配好时间。在上学、放学路上不可以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作息方案不一样。学科增多,课时增加,每节课的上课时间增加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因此,必须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另外,初中课外作业比小学困难程度增加,花浪费时间间延长,要学会提升做作业速度,拟定合适的作息表。
行为规范需要不一样。中学在行为规范练习上内容更广,规章方案较多。在初一重点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练习,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
班主任工作方法不一样。小学的班主任对学生管得严,教导得细,使用教师评价的方法教导学生;中学教师则偏重于培养、引导、进步,比较着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健全。这就需要孩子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善于自身管理自身。
把握学习规律
中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办法上与小学相比也有很大不一样:
1.科目增多,容量加强,需要学习有计划性学习科目从小学的寥寥无几到中学的五花八门。譬如初一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微机、体、音、美、实践等12门课。课程门类增多、内容增加,困难程度大了,需要高了。如数学,除去学好基础常识、基本技术,又增加了动手操作的内容。
在课程安排上也不一样,小学生要学语文、数学、外语,排课比较集中,中学习语文、数学、外语一般每天安排一节课,而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每周安排二节。微机每周一节,中间间隔时间长。初一新生开始对这样的安排不适应,往往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
这需要针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特征,主动接受新常识,拟定出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合适科学地安排好时间。
2.困难程度加强,进度加快,需要提升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阶段更着重传授常识的严密性和对学生思维办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常识结构的安排、常识困难程度的变化具有跳跃性。
在教学办法上,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讲课办法不同。小学老师一个内容要讲好几遍,中学老师往往集中讲解难题、要素,并且说过就不再重复。
中学教学进度明显比小学快,所以,初一新生要做好充分筹备,尽快适应老师的讲课办法、授课特征。要坐得住,学得进,以达到最好的听课成效。
3.除去勤奋之外,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技巧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需要改变方法,不可以只局限于老师讲授,要从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功效。
有关阅读:
献给新七年级:《错题本学习路上的捷径》
新七年级:拟定科学合适的学习计划非常重要
专家教导:七年级新生学习要抓住七方面
开学必读:新七年级英语学习技巧五点建议
新七年级家长必读:引导孩子平衡进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