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升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紧接着,学习啦我们为你共享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办法。
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办法:学会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学会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学会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会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学会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一样。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一般,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概括,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日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学会得愈来愈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采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越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使用方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使用方法、意动使用方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意动使用方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意动使用方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学会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日学习、诵读流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重要要用心去理解。
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办法:学会虚词的使用方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目较少,但采用的频率高,使用方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第一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功效。《大纲》规定要学会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学会30个虚词。大家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须有了诵读的基础,学会虚词应该比较轻易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大家仅需学会其不一样的部分。这不一样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采用者或单独采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需要依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一般。主要有: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宾语前置,有三种状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吞舟是漏。。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状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容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需要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需要译成向孙求救,而不可以说成求救向孙。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一般,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常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如2000年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饮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该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试与学过的课文作比较:A项的省,读xǐng,作探望,今天仍保留着这个义项,如省亲。B项的审,课内出现过多次,如《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又如《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而《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中的审字也作知道,知道讲。D项的信作信使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早已见过:自可断来信。此处似乎并不难判断。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取樵是个动宾结构,樵是取的宾语,是名词,当柴禾讲,不可以理解为打柴。
文言的词语和句法学会起来并不困难,只须平日注意,到高三时大约仅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概括出来。由此大家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常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升得很快;相反,平日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样,十个有十个是不会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