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高考考试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特征

   日期:2024-04-10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348    评论:0    
核心提示:高考考试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特征  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考试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成效,有时还考查用修辞及不用修辞的表达有什么不同等等。以下是我们收拾的高考考试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特征...

高考考试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特征

  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考试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成效,有时还考查用修辞及不用修辞的表达有什么不同等等。以下是我们收拾的高考考试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特征,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

  高考考试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特征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

  用途: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依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容易见到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释说明,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类型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征|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仿佛、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女孩仿佛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用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用途: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用途: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叫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考虑所有,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点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用途: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氛围,加大渲染力,引起联想成效。

  类别特征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点、用途、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仿佛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点、用途、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有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用途:加大语势、语言氛围,使文章的步伐感加大,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成效)。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风韵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漂亮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用途:整齐匀称,步伐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法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比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备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汇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汇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汇)

  例句:仿佛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哪个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其他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用途:引起注意,启发读者考虑;能够帮助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何如此红?第一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一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一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用途:加大语气,发人深思,激起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升语言表达成效,分和两种。

  用途: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优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类型:特点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用途: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征鲜明、具体生动的成效。

  办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备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点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点、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字。

  比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比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比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备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字代替本体事物的名字。

  比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汇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法加大表达成效。有些讽刺揭露,有些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女孩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块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比如:有些人活着,他已经去世了;有些人去世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些人》)

  运用对比,需要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不然是不可以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比如:太阳出来了,地上仿佛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借助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用途: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让人回味无穷的成效,其表达用途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大家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比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能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交流。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交流。

  15、双关:

  借助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一环扣一环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使用的一种修辞办法。

  在古文中,把是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讲解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讲解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如此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上去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比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真题体验

  1.[2016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需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没理想,生活就如迷宫,无论如何坚持,都只不过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理想,生活就如黑夜,无论如何使用心,都只不过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探索;

  没理想,生活就如荒漠,无论如何努力,都只不过看不到期望的徒劳跋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没理想,生活就如白纸,无论如何描绘,都只不过看不到色彩的肆意挥洒;(2)没理想,生活就如枯藤,无论如何伸展,都只不过看不到绿意的无力求索;(3)没理想,生活就如枯井,无论如何汲取,都只不过看不到清泉的胡乱探索。(比喻正确给2分,构成排比给2分,内容贴切给2分)

  [分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要从话题、句式及修辞三个角度对仿句进行剖析。需要另选话题,在句式上两组分句是假设关系,修辞上要用比喻,重要是后两个分句要与前面的本体与喻体特点相符,情境一致。要擅长联想、想象,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

  2.[2016课标全国卷]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需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会大家:掌握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大家:不要张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胡杨在飞沙走石的沙漠里屹立,意在启迪大家:掌握忍耐;小草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成长,意在告诫大家:不要自卑。

  [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时,要选好相同种类的两个对象,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应该注意内容适合贴切,合理通顺,并且是完整的。

  考试知识点精讲

  考试知识点一 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是指仿照一种句式再造一个或几个与之相一致的句子。重点是明确需要,看透所给例句(包含句式特征、修辞手法、表达角度、表述语气等)的特征,搞清仿句与例句间的内在关系及衔接点;难题是弄清所给例句的隐含信息,把握例句的内涵,维持仿句与例句之间的一致性及意境的吻合。通常情况下仿用句式是和运用容易见到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结合在一块考查的。有的仿句题就有提出这两个方面的具体需要的;即便有些题目没明确提出,在解答时也应该特别注意这两个方面。

  仿写句式应遵循五个一致。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仿写,只须弄清原句特征,把握肯定的规律,如五个一致,仿写的内容就能达到理想的成效。比如:

  请从常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需要每一个句子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示例: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须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成;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假如你不太在乎,就会全部漏光。

  (1)话题一致。即明确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如该题需要从常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在仿写时需要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

  (2)主旨一致。即理解原句含意,尤其是隐含之意。如该题意在从正面强调时间常识或兴趣的积极意义,大家应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肯定的神韵趣味、哲理性和启发性。

  (3)句式一致。仿写的句子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具备约束性,这就需要大家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注意句子结构形式要与之高度一致。如该题的基本句式可以视为:话题+比喻性判断+条件+结果。

  (4)修辞一致。《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正确运用容易见到的修辞手法的需要。因此,不管题目是不是给定需要,仿写前都应剖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如该题示例中的水与沙是暗喻,而勤奋地挤又与不太在乎形成对比,仿写应当符合此项需要。

  (5)情调一致。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色彩要和谐(包含语境色彩和感情色彩),体现出原句词汇的褒贬雅俗,感情的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如该题示例喻体平实、语言朴素、语气恳切、意味深长,仿写的句子也应力求有此成效。

  考试知识点二 正确运用容易见到的修辞手法

  高考考试修辞手法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使用句式,仿用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等一块考查。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源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有关。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也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考查。作文进步等级有文采需要用词贴切,句式灵活,擅长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