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是上学期苏教版小学习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苏教版中学习语文初三上的第一篇课文。今天我们给大伙带来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鼎湖山听泉》的主要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欢,对大自然的热爱。
《鼎湖山听泉》的读后感
读了本文,我获悉文章是根据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的,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彦山,如此移步换悬法,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绘出来了,为了整理材料和体现出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约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例:黄昏晚,饭后夜间,大家可以把游踪看作纬现,把时间推移看作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块,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
读了此文,我不由得想到王国维的名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境非独,谓影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不然谓之无境界,我感叹。我不禁暗暗地嫉妒起来,为何在那观赏风景,看景听泉的人不是我。我向往那入夜山中万籁俱寂,深夜听泉,此时此刻,仿佛我是文中的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迈其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此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由于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自我觉得,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让人身心俱净,亲爱的同学们,没事的时候,多注意大自然的所有,春季听雨、秋季享受风,夏季听雷,冬季赏雪,它们将会给你带来自然的美。
《鼎湖山听泉》的课文原文
初识山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有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考虑,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小孩!
鼎湖山色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小孩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很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让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小孩。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 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庭园漫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业务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氛围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看上去独一无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遭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什么高贵之处,将它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多少人可以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树,类型实在太多。据了解,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历程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现在,大约是佛法失灵的原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因为引来大量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鼎湖之夜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明确。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可以分出很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一样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块,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可以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日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仿佛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怎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猜你有兴趣:
1.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2.如何提升散文阅读水平
3.语文主题阅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