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考虑与联想,以下是我们筹备的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范本,欢迎借鉴学习。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1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饰,跟随圆舞曲,在“鸟巢”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最后呈现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种的雪花的图案,随着《冬奥之花多漂亮》的音乐,火种缓缓升起到“鸟巢”上空。
刚开始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2月13日凌晨1点,距离北京2022年冬残奥开幕还有19天,坐落于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排练场地依旧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十米高台上,编导裴云用麦克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下调整着我们的地方。“大家这个舞蹈俯瞰才是最美的,只有在裴导那个地方才能看到整个雪花的造型。”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参与《圆舞曲》的编创。谈起《圆舞曲》的编创,她立刻一路小跑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表示每根牙签就代表了一名演员,“大家刚开始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墙上的时钟还在滴答地走着,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大家一般早上9点练到晚上11点,若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排练得晚些。”天天员工会在群里发各节目第二天的排练时间和场地,《圆舞曲》的结束时间一直出现“拉晚”两个字,“拉晚就是没点儿,直到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最晚一次是到2点。”
磨破的舞鞋是她们的勋章
“她们又来擦地板了,鞋都磨破了。”夜里十点半,刚转场来到模拟场地,看着躺在地上的演员,员工不经意地说。模拟场地是三个练习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一个,演员穿着长羽绒棉服,舞蹈中有不少翻滚动作,要演员躺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多数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脚趾头调皮地说。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她的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目前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大家出发的时候,学校举行了欢送仪式,新年还寄来了零食大礼包。”学校的关心让她们备感温暖。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如此节省一些。”
没一名演员退出
腿上、胳膊上、腰上到处都是淤青,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大家最初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我们的,睡觉都能疼醒。”《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的协调一致,控制好旋转,就成了舞蹈成功展示的重要,也是练习困难程度最大的地方,这需要长期持续的训练和磨合,才能做到“人椅合一”。
高强度的练习,让演员的精神状况都高度紧张,特别是还没有历程过重大演出的四队学员。一天半夜,正在睡觉的郭京乐忽然坐了起来,嘴里说着梦话“好累啊”,学员刘嘉星梦里坐起来打着节拍,嘴里说着“一二三四,错了错了”。同住的老师都被吓了一跳,高兴一笑后转而又心疼这类刚读初中三年级的学员。四队是艺术团2019年面向全国招收的附属学校学员,这也是他们首次参加重大演出。
艰苦的练习,身体的疼痛,不少演员都曾有过怨言,最后大伙都坚持了下来。“为了祖国、为了冬残奥的信念,李文倩老师的暖心鼓励,大伙的互相打气,最后让大家都坚持了下来。”魏菁阳坚定地说。
3月4日晚,她们舞出了一副流动的冰雪美景,冬残奥之花在“鸟巢”盛开,火种在洁白的冰雪仙子中点燃。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2
3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随着着残奥会会旗冉冉升起,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庄严磅礴的旋律回荡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传递着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的乐手是47名来自重庆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盲人小孩。
层层选拔,5天内完成“初次排练”
据悉,重庆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是一支由盲人组成的管乐团,成立于2011年,刚开始由34名老师、36名盲人小孩组成。历经10余年的进步,乐团现有老师32人,盲人小孩70余人,已进步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而本次参加演出的成员由三年级到高三的小孩组成,年龄最小的仅有10岁,绝大多数小孩都出生于农村,其中不少小孩还是首次乘坐飞机,首次来北京。
2021年11月,扬帆管乐团接到演出任务,依据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工作安排,从100余名团员中选拔出47名音准、步伐感都最好的团员参演。从拿到乐谱到参加正式演出,只有49天时间,管乐团师生们放弃了寒假休息,进行了高强度集训,一遍又一遍地记谱、演奏、排练。师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5天内完成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将来赞美诗》的初次排练。
严格需要,低温下维持“声行合一”
2月8日,师生一行63人启程赴京,进入封闭管理,开始集训。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加上饮食上的不习惯,更大的困难也接踵而来。
对于这类盲人学生们来讲,由于没视觉经验,一般人看着很简单的动作,譬如登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拿乐器的动作......都要经过老师们面对面的指导和纠正。
除去排练,寒冷的气温也是乐团面临的一大考验,小孩们不只要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期站立,还要克服铜管乐器被冻住后,吹不响或者跑调的问题。
为了完美地展示这1分58秒的“声行合一”。小孩们天天冒着严寒在室外练习半个小时以上。通过不断训练,小孩们渐渐适应了演奏环境,联排表现也一次比一次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观看了扬帆管乐团的演奏之后,感动地称赞;“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棒,你们都太棒了!”
每当询问小孩苦不苦,累不累?他们都会回答:“苦,累,但值得!”由于他们觉得可以亲身参与到残奥盛会中的这份荣耀,值得他们全力以赴。
3月4日晚的开幕式上,小孩们挥洒激情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台下,老师们屏息观看眼中闪耀着点点泪光。小孩们虽然看不见世界,但他们的努力,世界看见了!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3
3月4日晚,当视障运动员李端登上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台,可能连他一个人也想不到,他将迎来自己生活中“最漫长”,可能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分钟。
他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探索着雪花,终于找到了火炬的卡槽。但几次尝试想要将火炬嵌入主火炬台,都由于火炬的角度不对而未能完成。
他试着旋转火炬,双手一块往下按,但依然没成功。那几秒,感觉时间都在等待他、伴随他、鼓励他。忽然,现场一位观众大声喊出了“加油”。随后,声声加油,全场掌声,毫不吝啬地给了他。
这次,李端双手举失火炬,差一点就嵌入了主火炬台,但还是没成功。
“加油!加油!”在全场观众的助威声中,李端又经过了几次尝试,终于把火炬稳稳嵌入主火炬台内。
成功了!李端奋力挥舞着左拳,但右手依然不敢离开火炬。当他听到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才将紧握火炬的右手松开,高举双臂欢呼。
短短的一分钟,李端的心情久久不可以平复。刚从主火炬台走下来,这位过去入选国家年轻人男篮的东北硬汉,声音依然有的颤抖。
“盲人点火,一定会有困难,但只须你坚持不懈,把困难挺过去,没咱中国人,包含咱中国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做不成的事!”李端说。
李端特别感谢在那一分钟里,为他加油鼓劲的大家。
“大家盲人感觉不到光亮,但能感觉到声音,能感觉到那些帮过我和一直支持我的大家,就像残奥火种在我的右上方,温暖着我右侧的脸和我的心,那种感觉特别好!”
李端曾是篮球运动员,十八岁时,他在备战CBA新赛季时意料之外失明。此后,机缘巧合中,李端第三踏上竞技场。出众的运动天分,让他在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残奥会跳远、三级跳远比赛中夺得冠军。
“我目前的心情和我当年在‘鸟巢’打破世界纪录夺冠的心情是一样的!”李端说,“感谢‘双奥之城’,感谢这么好的年代,让我有机会两次来到‘鸟巢’。首次是参赛,9万名观众和我一块唱国歌,第二次是点火炬,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要让全世界看到,大家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虽然看不到光,但李端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这个夜晚,为大家点亮了夜空。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4
3月4日,世界的目光第三聚焦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鸟巢化作银色的星海、满场都是红彤彤的雪容融、紫色“雪花”在夜空清新好看绽放……在五彩斑斓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冬残奥健儿成为闪耀的主角。残健融合的舞者们用生命之光为盲童们照亮梦想、观众为盲人火炬手李端加油鼓劲……温暖感人的一幕幕,每秒都是“残疾生活命绽放的动人时刻”。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独一无二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北京冬残奥会向各国冬残奥健儿张开欢迎的臂膀。北京冬残奥会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设置轮椅冰壶、残奥冰球、残奥越野滑雪、残奥冬天两项、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等6个大项78个小项的比赛。当“勇气、决心、勉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与扶残助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遇,中国有信心、更有能力举办一届非凡、精彩、卓越的冬残奥会。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表示,“2008年,中国把夏天残奥会举办水平提高到新高度;14年后的今天,我相信中国将再一次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北京用行动兑现了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我期待另一场精彩盛会。”
北京冬残奥会不只将见证赛事激情,更将带来一场“精神洗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冬残奥健儿来讲,暴风雨中折翼让逐梦的道路布满荆棘,只有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才能搏击高空、自由翱翔。正是有了“当其他人还没起步的时候,大家已经全力出发”的决心和坚持,自小失去双臂的滑雪运动员孙鸿胜克服恐高从暴雪皑皑的高山快速滑下;下肢瘫痪的轮椅冰壶运动员陈建新忍受长期低温练习拿下中国冬残奥史上“首金”;右小腿残缺的单板滑雪运动员孙奇以“向前冲就完了”的劲头在国际赛事中多次夺冠;巴西越野滑雪运动员阿莉妮在不会下雪的国度日复1日坚持旱地滑雪练习;荷兰高山滑雪运动员芭芭拉·范·卑尔根由于热爱开启她的第4次残奥会之旅……如此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励志故事不胜枚举,他们将在北京冬残奥会上第三展示不断飞跃、超越自我、奋力拼搏、勉励世界的精神风貌,让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被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更显熠熠生辉。北京冬残奥会也势必增进大家对残疾人的认知与尊重,帮助建设一个愈加包容的世界。
让热情融化冰雪,充满人文关怀的北京冬残奥会将写下更多爱的故事。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要,北京冬残奥会增设各种无障碍设施,提供格外周到暖心的服务——增设自主无障碍健康申报验核机、提供服务乘坐轮椅乘客的“福祉车”、场馆看台最好的地方留置给轮椅用户,更衣室、厕所、无障碍客房全坡化全圆角全低位……点滴细节之间,尽显中国温度。在冬残奥村,热情洋溢的志愿者温暖续航,继续厚植“天下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大家非常幸运能体验到如此让人惊叹的冬残奥村及场馆”“这里非常不错,是大家见过最好的冬残奥村,就像到家了一样”“特别高兴在这里遭到了温暖的接待”……连日来,入住北京冬残奥村的多国运动员组团开启“夸夸”模式,盛赞北京冬残奥会的周到细致服务。
接棒“每人都爱”的冰墩墩,雪容融“上岗”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友新朋。相信这只象征收成、喜庆、温暖和光明的红色中国灯笼将照亮世界,为大家带来更多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这场“一块向将来”的温情盛会,将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世界增添一抹盎然春色,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5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冬残奥圆舞曲》表演中,包含失聪女生魏菁阳在内的90名舞者,用动人的舞蹈艺术将一片雪花的故事娓娓道来。
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如此解析《冬残奥圆舞曲》:“在大家的认知里,自然界每一片雪花都是无声的,但它落在地上,就在改变着世界,就是有声的。大家的听障舞者,他们用舞蹈艺术奏响无声的交响,创造出最灿烂的、带有生命质感的漂亮瞬间。”
对于魏菁阳来讲,舞蹈改变了她的生活。
这是她第三次参加残奥会的演出,此前她曾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参与《永不跳停的舞步》的舞蹈演出,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参与了“北京8分钟”的舞蹈演出。
魏菁阳1岁时发烧致使耳聋,从小就对声音没任何定义。2005年新年和爸爸妈妈一块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给小菁阳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她的心中升腾起一个小小的梦想。12岁时,魏菁阳如愿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通过舞蹈,她更可以感觉到生活当中的美妙与温暖。
说到再一次参加残奥会演出的感受,魏菁阳表示:“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到目前,十多年时间过去,大家的国家与每个人都发生了非常大改变,我不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在这么多年的变化里面,我看到国家的残疾人事业愈加好,残疾人的生活也愈加好,这一次参加的文静表演与以往两次也有非常大不一样,这一次大家与完善人一同演出,这种融合的形式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魏菁阳说。
《冬残奥圆舞曲》的编曲拍子碎、舞蹈动作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对于听障舞者来讲,要把每个动作和音乐严丝合缝地卡准是十分困难的。同时,舞者之间也要形成非常不错的默契才能有好的演出成效。
怎么样让完善人与残疾人更好地融合在一块?魏菁阳觉得这并没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手语老师们充当了她们和完善人交流的桥梁;其次,很多完善舞者也会借助课余时间来和她们学习手语,让彼此的交流愈加顺畅、愈加亲近。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排练,她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在表演过程中,我也能感觉到完善人传递的步伐信息,譬如在表演过程中,完善人一个呼吸或一个神态,大家就了解什么时间该动了。”
正因这样,才有了最后90个人跳成1个人一样的完美成效。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6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今3月4日晚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演,总导演张艺谋在介绍即将来临的这场视听盛宴时直言:“将是一种五彩斑斓的感觉。”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在80分钟左右的时长内,秉持残健融合的理念,通过十多个场上环节,在温暖、感动的环境中,展示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此前,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已经用“温暖、感人、精美”六个字介绍了开幕式的特征,他也补充道:“大家表现残疾人自己方面一定是温暖、感人的,由于讲的都是每个残疾人我们的故事,但还有一个比较要紧的理念,就是贯穿始末一直在强调‘同心圆’的定义,包含在舞美空间、视觉空间与表演空间。‘同心圆’本身是一个中国古老的文化定义,而且‘同心圆’里面还有个很好的含义:团结、友谊、平等。对于残健共融的这一届冬残奥会开幕式,这个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闪光点。”
本次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员来自全国多地的各行各业之中,其中残疾人占比为30%。主创团队运用仿真排练技术,提升了排练效率,也突显出人文关怀,通过将残健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内容和形式当中,阐释自强不息、同心与共的精神内核。作为“双奥”总导演,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介绍本次冬残奥会开幕式时表示:“跟冬奥会开幕闭幕不同,冬奥会时还是冰雪蓝,而这次是一种五彩斑斓的感觉,表达出热烈的情感、打动人心的情感,而这个特征恰巧是冬残奥会最能达到的。大家加班加点,把这场开幕式充满感情的这个点突出,或许大家就成功了。”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7
绽放生命精彩,礼赞自强不息。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北京冬残奥会开幕。
残疾人在全球总人口中占比约15%,是休戚与共的人类运势一同体的要紧组成部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全球残疾人体育盛会。
场地中央,灿烂的星海中,浮现过往12届冬残奥会举办城市名字,最后定格在“2022北京”。代表冬残奥会六大竞赛项目的运动员们从一条雪道疾驰而下,滑入场内。场地中央出现一条冰壶赛道,伴随冰壶滑出,倒计时数字在场地内闪现:10、9、8、7、6、5、4、3、2、1……全场欢呼。
在残疾人合唱团《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歌声中,8位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和为残疾人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士代表,护卫着五星红旗来到体育场升旗区。20时08分,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个憨态可掬的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滑入场地中央,运动员入场式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冬残奥运动员代表们精神抖擞地进入体育场。现场观众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向他们表示欢迎和敬意。本届冬残奥会共有来自46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将来9天里,近600名残疾人运动员将参加6个大项的比赛。
伴着《歌唱祖国》的旋律,东道主中国代表团最后入场。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天两项运动员郭雨洁、残奥冰球运动员汪之栋持鲜艳的五星红旗,行进在队伍最前列。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共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将参加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这是国内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运动员入场完毕,大屏幕播放国际残奥委会短片《大家这15%》,展示了残疾人充满自信和活力的`风采,呼吁进一步提升对全球12亿残疾人的关注度、包容性和无障碍水平。
随后,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致词。他说,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推进和中国政府坚强领导下,大家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国际残奥委会等方面通力合作,精心做好北京冬残奥会筹措工作,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期待残奥健儿的精彩表现,让大家享受残奥运动带来的竞技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相信北京冬残奥会将向世界传递信心、友爱与期望,展示构建人类运势一同体的美好愿望。让大家携手一块向将来,谱写残奥运动新篇章。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8
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装开幕,泉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担任此次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视觉艺术总设计和焰火总设计,开幕式上独特的焰火表演给世界各地的嘉宾和奥运健儿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朵雪花、笑脸、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会徽……此次开幕式焰火表演纯洁、温暖、多彩。“此次焰火表演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的爱与尊重,不只燃放出世界语言笑脸,还充分运用了紫色烟花,通过漫天的焰火表演体现对占全球人口15%的残疾人群体的尊重。”蔡国强说,紫色是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去年新发布的标识颜色,代表残疾人群体不再被边缘化,他们并不“特别”,也能从事多彩职业,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迎客松”和“天下一家”,此次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焰火表演同样精彩。蔡国强表示,依据国内外形势,加上疫情缘由,此次焰火表演整体创意选择了如此一个更简洁、更容易的主题,延续北京冬奥会“简洁、安全、精彩”的原则。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9
前不久,张艺谋塑造的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用中国式的文化,震惊了全球观众,因此大伙也对冬残奥开闭幕式很期待。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将正式开幕,据央视新闻消息,冬残奥开闭幕式现在各项筹备工作就绪,今晚将进行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
据介绍,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在80分钟左右的时长内,秉持残健融合的理念,通过十多个场上环节,在温暖、感动的环境中,展示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表示:已经跟冬奥开幕闭幕不同,冬奥还是冰雪蓝,而大家是如此的一种五彩斑斓的感觉,表达出热烈的情感、打动人心的情感来,而这个特征恰巧是冬残奥会最能达到的。
张艺谋强调:“大家加班加点把这场开幕式充满感情的这个点突出,或许大家就成功了。”
据了解,本次冬残奥会开幕式汇聚了来自全国多地、各行各业的参演职员。
其中,残疾人占比为30%,主创团队运用仿真排练技术,提升排练效率,突显人文关怀,通过将残健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内容和形式当中,阐释自强不息、同心与共的精神内核。
让大家的社会形成常见尊重、关爱、帮残疾人的社会风气。
冬天残奥会自1976年举行以来,至2018已经举办了12届,参赛运动员总人数接近4000人。比赛项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上雪橇球、轮椅体育舞蹈等4个大项,每一个大项中又包含若干小项。中国2002年初次参加冬天残奥会,当时共派出4名运动员参加了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获得一个6、的成绩。
冬天残奥会截至2018年已举办过第12届,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有很多受伤的士兵和一般人试图重新参加滑雪活动,残疾人冬天体育运动渐渐进步起来。早期的残疾人冬天体育运动先驱有奥地利失去双腿的塞普·茨维克纳格,他用假肢从事滑雪运动。
后来滑雪运动器材设计方面出现了改革,比如创造出了用拐杖的三板滑雪1.1独腿运动员单脚穿一只滑雪板,再用分别装配有小滑雪板的双拐,如此雪地上便留下了三条痕迹。
这一器材的革命导演了1948年2月奥地利17名残疾人参加的首次滑雪比赛。广大残疾人滑雪喜好者十分欢迎这项比赛,于是翌年在奥地利的巴德加施泰因举行了首届奥地利3板滑雪锦标赛。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10
冬残奥会吉祥物是雪容融。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灯笼造型来自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商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帆对家乡年味儿的印象。小女孩的家在坐落于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伊春嘉荫县,每逢春节,这座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环境包裹,街巷楼宇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最容易见到的景象。
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不过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却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就意味着,整体形象设计几乎要从零开始。
同样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坐落于学校校园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这间100多平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轶博说,在前期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策略,在策略“深加工”的7个多月里,她从长春往返北京的次数多达30多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了她对北京的最深印象。
吉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去为灯笼形象加入多样化属性,将其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于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团队成员天天察看,天天琢磨。同时,所有团队成员把冬奥组委的宣讲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上网查看,“恶补”奥运及有关常识,感悟和探寻奥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点。“这对大家是一个宝贵经验。”金巍说。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讨论研究决定,取消中国结的进一步修改,让团队主攻灯笼形象的健全设计。到4月初,灯笼形象已基本确定,吉艺设计团队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策略。
“这个阶段也是团队最迷茫和煎熬的阶段。”郭春方说,“刚开始是将吉祥物的属性与鹿结合,大家尝试过加鹿角、红鼻头,但一方面形象要做得漂亮,其次也要考虑文化阐释,大概有近1个月的时间,大家做了各种尝试,感觉路走不通了。”
设计团队天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感觉到了团队的迷茫,并准时地给予了指导和帮。
在双方多次交流和尝试之下,鹿的属性被放弃,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与与冬奥相连的如意等元素出目前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设计会有想法闪现的刹那,但更多的是反复修改健全。雪容融面部的雪块勾勒出它的脸颊,为了最真实的成效,设计团队在冬季专门往墙上随意扔了很多雪堆,之后再把墙上的形态具象化;而为了展示雪容融红红的脸颊、弯弯的嘴角,团队也做了很多微调。
“团队在修改的时候就考虑到后期应用,尽量多地增加应用的延展性,譬如道路两旁和广告牌的展示成效,还有衍生品的成效,像台灯、手表等等,都在大家考虑范畴。”吴轶博说,“灯笼本身是可以发光的,可以带来温暖、传递力量,这和冬残奥会的理念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