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和重阳节。除此之外,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吃饱了,不要吃屈原的尸体。下面是由我们给大伙带来的2022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5篇,让大家一块儿看看!
2022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1
初中一年级吃糕;初中二年级吃粽子;初中三年级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不非常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5月初中一年级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筹备端午节的用品,虽不是不少,其中最被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早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对于肉粽子不有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特别是里面大大的枣子,家自己做的一直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蛋草叶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过端午,奶奶动要包上N个粽子让我这只馋猫大饱口服。街上也有到处吆喝的,不过卖的粽子比家的要小不少,却非常贵,糯米粽里的枣子也不大,貌似插两个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时嘴馋了,就道街边买一个解馋,却再也没那种余香了。
除去香喷喷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锅热水沐浴,然后再换上新衣,看上去格外清爽。虽然我穿的依然是穿过N次的衣服,不过香味仍然没办法抵挡。
大家这儿瞧不见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遗憾。不过大家非常快又找到了新的乐子??举办砸蛋大赛。端午节的蛋不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砸的,或两两相碰比哪个的更硬,有或者拿来当子弹,瞄准射击。当砸蛋大赛落下帷幕时,只留下满地疮痍,一股腥臭,确实其乐无穷。
端午节那天,母亲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风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类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根据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生的姐妹团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节就顺利闭幕了
2022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2
每年阴历5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大家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相传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医生、着名爱国诗人屈原。
大家老家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在门的两旁挂上艾草和菖蒲,用来避邪,孩子子胸前还要挂上染红的咸鸭蛋,戴上用彩色丝线缝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以求吉祥。
过端午节吃粽子,是国内南方各地共有风俗,只是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些地方用芭蕉叶包粽子,有些地方用荷叶包粽子,江浙这边有的地方用芦苇叶包粽子,而大部分地方都是用一种专门可以用来包粽子的竹叶,这种竹叶除用来包粽子,以前还用来做斗笠和渔舟上的雨篷。粽子的形状也有差异,有的地方做成长方形,像个小枕头,大部分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说过,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时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灵,护佑屈原医生平安。包粽子除去用上等圆糯米,里面的馅也是不同的,有枣泥的、豆沙的、咸蛋黄的、肉馅的……大家家包粽子是用肉馅加花生米做的,十分美味。
每逢端午节,家家还要把屋子打扫干净,洒上雄黄水,预防毒虫兹生。我听爷爷说,过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由于爷爷过去看到过一条资料,说喝雄黄酒对人体有害,所以,大家家不再喝雄黄酒了。
过端午节那天,国内南方各地还要举行赛龙舟活动。大家老家江西抚州的风俗是每年阴历5月初八,都要在抚河举行一次临近乡村的龙舟大赛,冠、亚军还要颁发奖状和证书,同时还有一些物质奖励呢。
赛龙舟可有意思了,每条船上除去20人左右的桨手和一个舵手外,大家老家龙舟的船头上还要放一面大鼓,船尾放一面大锣,用锣鼓指挥桨手们行动一致,鼓声,锣声“嘭”落桨。因此,划龙舟比赛时,河面上锣鼓喧天,加上两岸观众的呐喊声,真可称得上热闹非凡。大家抚州临川区的河西乡女子龙舟队,还在国际比赛中得过冠军呢!
2022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3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节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点。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开心上一周,由于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非常苦,不是节日平时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只美味,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妈妈在头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妈妈一块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妈妈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将来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皙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样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妈妈在大家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以后一直携带,据了解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类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的人家也会花些钱给我们的孩子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妈妈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使是如此大家也非常高兴。
回忆儿时节日是开心的,节日的氛围也比目前浓。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就是吃粽子。大家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大家全家都可以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筹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筹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将来,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一直吃得不少!
2022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4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屈原投江的故事,流传到今天,大伙都还是能耳熟能详。而我也由于内心有期待,迫不及待的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屈原投江的故事,据了解是由于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很喜欢屈原,而其中有一个大臣忌妒他,那一个大臣就向皇帝一直说屈原的坏话,让皇帝把屈原开除,屈缘由此过度伤心,阴历5月5日中午在汨罗江投江自杀。屈原投江的故事从古自今流传着,也有悠久的历史了,这个故事在我心中,也一直给我深刻的印象。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阴历5月4日,我和妈妈一边包粽子,一边谈天,包着包着,也到晚上了。亲戚朋友全都我家,大伙都玩得不亦乐乎,享受着天伦之乐。玩累了,大伙就决定留下来住一晚。第二天,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一早大伙七嘴八舌的讨论今天的行程,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终于有个结论了,中午先去看龙舟比赛、下午去溪边玩水、晚上再去吃当地小吃。父亲说:“既然已经决定好了,那就二话不说,快走吧!”,就如此,开始了一天的行程。早上大家开了一小时的车,到的时候刚好中午十二点,大家就坐在湖边看龙舟比赛,我听到画龙舟的人喊着“加油!”“加油!”很卖力。我要感谢画龙舟的人给大家看这么精彩、漂亮的龙舟比赛。下面该去一探到底溪边的景物到底长的如何子?到了溪边,果然是景观优美、碧水萦回。这里让大家身心放松,可以好好的休息。而我和表姐用石头打起“水漂儿”,有趣极了!玩着玩着,到晚上了。大家一块到夜市吃小吃,我的肚子一直“咕噜”“咕噜”的叫着。当一桌丰盛美味的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大伙也都津津有味的吃着、吃完将来,大家一块逛夜市、购物,最后一块拍照,为今天,今年的端午节留下一个美好的句点。
这次的端午节让我很高兴,期望下次也能像这次端午节一样快乐。
2022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5
每年的阴历5月初五端午节,父母都会携带大家到奶奶家一块包粽子。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呢?这个疑问直到读小学后才被老师解开了:原来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国内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报国无门,在阴历5月5日这天,投泪罗江自杀。楚国人民往江里投美味的食物,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如此年复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
记忆中的端午那天,大家一直赶了大早到奶奶家,这个时候奶奶早已筹备好所有开始包粽子了。我飞快地跑到奶奶旁边,好奇地看了看,好几张粽叶躺在盆里舒服地泡澡了,锅里的糯米饭香喷喷的。我好奇地问:“奶奶,为何这类粽叶要一直泡在水里呢?”奶奶说:“粽叶泡着沾上水,包的时候糯米不会太黏,最好包。”原来是还有学问啊!
我先看了看奶奶那娴熟的动作,学着她的样子包了起来。先洗个手,沾点水,从盆里拿起两片湿哒哒的粽叶,交错叠在一块,抓着它的两边,折叠成一个小漏斗,用汤勺挖了三勺糯米饭放入漏斗中。仔细一看,糯米饭里和着不少三层肉、虾米和香菇呢。接着,还要把半颗熟鸡蛋塞进糯米堆哦。再把“漏斗”上面那两张半片的粽叶将露出的糯米饭盖住,然后用红色的绳子将它缠绕住。但我如何也绕不住,看着奶奶包了一个又一个粽子,我的心里甚是着急。
这个时候弟弟走了过来,指着我包的粽子大笑了起来:“姐姐你包的粽子比奶奶包的粽子大了好多呀,粽王!哈哈哈。”我看着手中的粽子,确实比奶奶包的粽子大了不少。奶奶笑着说:“要小点,煮熟后还会再长大个的。”我便把还没有缠上线的粽子拆开。用汤勺把一些糯米挖了出来,当我手中的粽子与奶奶包的粽子一样大时,我在将它用红绳缠绕住。这个时候一位身穿绿色衣裳的“粽美人”便诞生了。我提着亲手包的粽子在弟弟面前炫耀起来:“看!你不会包吧?我包好啦!”弟弟把头一撇,不理睬我了。
包完两盆粽子后,便放入锅中和水一块煮,煮了大概半个小时便好了。锅盖一打开,一股香味就扑鼻而来,我忍不住快点用剪刀把红线剪开,放入碗中。忍住烫,打开粽叶,香味愈加浓厚了,这个时候我总爱把粽子蘸着甜辣酱吃,又辣又香,还有点儿粽叶的味道呢,吃完许久后舌头上仍然留着一丝丝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