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都对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有畏难心理,虽然这种文章表面看着容易读懂,但学生们一直会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下面是我们收拾的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要点,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到大伙。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要点
1.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爽,婉转含蓄,擅长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人。他过去做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2. 古人写洞庭湖君山岛的诗句:
《题君山》
唐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3、教程剖析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
“湖光秋月两相和。”秋月:指秋季皎洁的明月;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湖面;镜:比喻平静的湖面;未:没。这句诗的意思是:由于没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一样,没一丝波纹。这句话用巧妙的比喻补充了第一句,由于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白银盘: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青螺:比喻湖水中的君山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欢。3、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适合,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大家喜欢的歌咏题材。有些人爱菊是由于菊花不畏风霜,有些人爱菊是由于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由于菊花开尽就再没别的花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丛:一丛丛的秋菊;舍:房子;陶家: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陶渊明最爱菊,房子周围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日渐斜:太阳日渐地偏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子开放,仿佛是到了陶渊明的家,一心一意地绕着篱笆观赏,以至太阳偏西了还舍不能离开。这里将自己家里种菊的地方比作陶渊明的家,秋菊满院的景象便不难想象了,这样美好的菊景怎能不被人陶醉?因此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吸引,“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爱菊之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说明诗人喜欢菊花是什么原因:不是由于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由于菊花凋谢之后就没别的花可赏析了。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一个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大家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从菊花在四季花朵中凋谢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一个道理,说明了爱菊是什么原因,从独一无二的角度赞美菊花,表达了他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时的题材,挖掘出不平时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看上去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非常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最后写出生花妙句“此花开尽更无花”,进一步发展美的境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坐船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泊船靠岸。江南水乡的优美的秋夜景色,吸引着这位旅途中的游客,使他感到一种诗意,写下了这首清远的小诗。题为“夜泊”,事实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看到深秋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孤寂哀愁的情怀。
《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是在枫桥,夜晚把船停靠在岸边。泊:靠岸停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乌:乌鸦;啼:鸣叫。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愁:哀愁,愁闷。这句诗的意思是: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可以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江苏苏州,旧名姑苏,因有一座姑苏山得名;寒山寺:是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夜半:半夜;到:这里是传到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这首诗既写了看到的景象,又写了听到的声音,把二者非常不错地融成了一体。
现代文阅读考试题目答卷方法办法
1、基本要点:整体把握, 抓住重要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知道。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源于觉得重点的词汇、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考试题目找到有关的段、句,截取重要性文字;找出或总结出答案。[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素,认真答卷。依据答卷需要,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卷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考试题目,经过初步的考虑,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3.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的考试题目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个时候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4.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的考试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考虑,寻求完美的答案。
5.组织语言规范答卷,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应该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单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啰嗦重复,不能要点,总是会出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