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拓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需要及学生的实质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一)概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6、单元《克和千克》
本单元安排2课时课堂教学+课外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分新授课和训练课。
(二)《克和千克》课程规划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水平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首要条件和基础,虽然学生在日常接触过水平问题,但水平单位还是首次接触,还缺少认识。而且水平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可以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打造起水平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题。
教程第一通过呈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水平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平时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程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水平”,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常识包含的意思。给学生打造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了解要知晓物品的轻重不可以单靠双眼观察,需要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着教程通过多种方法帮学生打造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水平单位,假如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质“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学会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质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水平单位的观念。水平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可以靠双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成效,帮学生打造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程采取了如此一些手段:
(1)通过活动帮学生打造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用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学生打造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质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一些常见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一样的秤后,实质训练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见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质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打造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训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质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我们的估测方案。
教程提供的这部分学生比较熟知的例子,着重帮学生打造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
(一)学生基础:
1、生活经验:克和千克是学生已有些生活经验,模糊的、直观的、片面的。
2、技术基础:学生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学二年级学生都有点基础了,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二)学习动力源:
1、目的: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明确本课常识学习计划,但通过此课要达到的能力目的还不甚理解,教学中,教师应有意渗透能力培养。
2、兴趣: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调查、讨论、操作、比较、游戏等活动来学习常识,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可以进步学生能力,使学生兴趣非常浓。
(三)习惯和能力培养:
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拥有了初级水平的学习力,学习力参差不齐是老师应该面对的实质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术: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水平单位克和千克,初步打造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晓容易的用秤称物体的办法。
2、过程与办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学生打造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打造水平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水平的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平时生活的密切联系。
打造1克和1千克的水平观念,学会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认识1克有多重和打造1千克水平的观念。
本单元安排2课时课堂教学+课外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分新授课和训练课。
教学重难题突破的重要:
借助主体实践体验活动,使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数一数、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等多种感观,让学生全方位反复感知水平单位。
新课教学之后,学校拓展“克和千克体验活动”,直观、立体式的把课内常识延伸到课外,让数学再回归生活,这种浓浓的数学味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法、学法设计:
教育家说:“学数学正确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通过体验活动,自己去感觉发现,比常识灌输更要紧。所以“不要立即吐露你的全部秘密,让学生在你讲出之前先去猜,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找出来。”因此,活动体验教学法为主,常识灌输为辅,寓教于乐,进行教学。如此才更容易学会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运用“体验—交流—再体验—类比—巩固—应用”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常识、练技术、发思维、长能力、展专长,达到常识能力双丰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办法,知晓可以用不一样的办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好的学习态度,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包含的意思,经历从日常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常识解决容易的实质问题,体验数学与平时生活的密切联系。知晓小括号有哪些用途,会在解决问题中用小括号。
教学难题:培养学生在实质日常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筹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起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大家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从这个画面中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进行汇报)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目前看戏的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如何计算目前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考虑后,把我们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在黑板上。
办法1、22+13=35(人)35-6=29(人)
办法2、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办法的异同。明确两种办法的结果都是求目前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一样。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如何想的?
7、小结。
3、训练巩固,应用实践
1、训练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训练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合渗透思想教育。
4、课堂概括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大家今天掌握的常识解决大家生边的问题吗?
5、课堂作业
教学深思:学生可以依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可以学会的非常不错。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平均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平时生活经验和实质操作中打造“平均分”的定义并学会“平均分”的办法。
教学重难题:让学生在实质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筹备:学具筹备:分组筹备各种食品、每个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筹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1、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春节了,今天大家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筹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大家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部分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如何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如此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块“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训练: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办法对。
2、探索平均分的办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大家已经知晓什么叫平均分,那样如何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如何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如何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合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个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大家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我们的同伴说新年好。
3、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大家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需要: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伙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我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4、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