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一直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大家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大家的脑畔他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需要: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
盐城卷一直以命题作文为主,2020年仍旧使用这一考查方法,只是形式上有了突破,不再是直接出现作文题,而是以导语+命题+需要的形式呈现出来。
就命题内容来看,这道作文题,仍就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质和写作实质,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有真话讲,有真情抒,积极引导学生跳源于我的小天地,关注社会,拥抱自然,考虑生活,进而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写好这道题重要在这几个方面:
读导语,达成从时空到心理的跨越。这道题的题眼是修饰语从未,就是从来没的意思,如此就可从时空角度把文题理解为从来没走远,粗读提醒语,总在一直时时常常等词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仿佛总在身边、一直浮现眼前、时时温暖大家的心田、常常萦绕大家的脑畔等短语,告诉大家事实上这个人并不在身边;只是浮目前眼前,其实这件事并非发生在眼前可见,从未走远一题,还应该抓住关键字远从心理角度去理解,即叙述的对象虽然已走远,但其影响仍留存心底,并没走远,所谓天涯若比邻便是这样。
定角度,设想从一个或几个点讲解文题。文题中远既指时间消逝的久远、空间距离的长短,也指心灵的隔阂或思想的偏离等。可选取某一个人怎么样让我感觉从未走远,也可以写不一样的人令我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的。
精构思,让作文从平淡无奇变得光彩动人。中考作文怕就怕没特征,写不出新意。而要写出特征,写出新意,就需要对作文有一个精妙的构思。写作时要尽力写出其中的变化过程,即由起初的以为远去到感到就在身边的过程,是某物的触发,是某景的感染,是某人的启发如具体写源于然就动人了。
【误区】
误区一:漠视导语。该题的导语已经比较明确地告诉考生,不只可以写那些一直就在身边的人、事、情、理等,还可以写那些看似已经走远,实则一直就在身边的人、事、情、理等,部分同学忽视了对导语的研究,只是从第一个方面选材立意,就比较容易写得肤浅,而缺少更深层次的考虑。
误区二:题材单一。导语部分提醒大家可从人、事、情、理方面探寻题材,后面还附加了一个省略号,也就是说,假如写那些从未远去的物等也是合乎需要的。但从阅卷状况来看,写人的占了绝大部分,而且写爷爷奶奶这种亲情、老师同学这种师生情的又占了非常大的比率,如此单一的题材造成撞车现象比较常见,紧急影响了得分。
误区三:无我意识。从未走远这一命题作文,其实就是个半命题作文,不只要填写出哪个从未远去,其实还要写出从未离开哪个,而后面这个哪个最好就写我,而少数同学审题时忽视这一点,直接去写某个历史人物从未远去,却没写出我是怎么样感受到的,这就有掉书袋的嫌疑了。
误区四:蜻蜓点水。不少考生审题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考虑了是哪个从未远去,没认真考虑为何感觉从未远去,是他给人以教益,还是他给人以情感的熏陶;是被人思念、感激、感恩,还是让人深思、检讨、感悟难怪出现了不少假大空的文章。
【范本】
从未走远
仿佛一夜之间,镇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无数现刻瓦片的小摊,摊旁挤满了喧闹吵嚷讨价还价的游人,摊后站立着油嘴滑舌却又分心刻瓦的摊主。我站在街头,脚下依然是那条麻石板路,却好像非常多东西都走远了。
一抬头,镇口石门上是陶二爷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田中藏寿,口中藏禄,喜依示边,团团喜气,却又因瓦的灰色看上去肃穆起来。福下是喜鹊登梅、貔貅聚财、麒麟送子、三阳开泰四副吉祥图案,极为传神。穿过石门沿着石板路走,两侧屋顶上青瓦鳞鳞千瓣,古朴素雅,沉稳宁静,纹路古拙若桑间鸡鸣,桃源犬吠,淳朴讨人喜欢。
十多年前,小镇尚未被开发成为景区,未被冠以古镇之名。幼年的我沉迷观赏陶二爷雕瓦刻砖。他好两口小酒,颊上微酡,使描样上线条飘逸圆润,下刀时力道匀适,打磨时凹凸有致,上药后浑然天成。一抬腕,是丹凤朝阳,一低头,是鱼跃龙门。凿削铲旋,如写书法,抑扬顿挫间光影流动。陶家一排福字瓦容易而各异,掩映着后院小叶黄杨密密匝匝的叶子,流淌着时光静好。
可目前,那些业务红火的摊主并不描样,遑论上药现刻嘛,效率第一。彼时的认真与真诚呢,精雕细琢与岁月安稳呢呢,难道都伴随这十余载光阴渐行渐远了吗?我听着耳边高高的鞋跟叩击着石板路,望着尖尖的伞顶划过起伏的墙垣,心下一丝迷惘。
七拐八弯进深巷,熟知的木门,斑驳的低槛,陶二爷竟一直没搬家。推开半掩的门,一声旧旧的吱呀声还是昔年音客。他正刻一条鱼,砖石中心只寥寥几笔,一条极生动的灰鲫,然觉满砖江湖,烟波无尽。抬头见是我,一怔神,旋即爽朗一笑:丫头还记得我这老头子?我可处江湖之远啦!复又低头。有细密的雨丝飘舞,屋瓦上浮漾着湿湿的流光。
跨外出槛的那一刹那,我恍然意识到,那些我以为走远的,其实都在这儿,从未走远。或许在深巷里,或许在职业掩映下,陶二爷一直这样,怀着雕刻的信仰刀刀笔笔,岁岁年年。
那宁静空灵的檐雨滴声,从未走远。
【解析】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捕捉日常的细则。陶二爷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我幼年时陶二爷雕刻时的动作,第三相见时,老人家的神态简练传神,一怔一笑,一低头,尽管只是一个一般的刻碑老人,但他的执着与坚守,正是一道从未走远的风景。文章一气贯注,笔法累累如串珠,全无矫情做作之文句,在积累了很多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之后,在这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显露出一番成长的自省和理性思辨,体现了考生对现实的关注和考虑,科技进步和文明传承这一重大的社会性问题便在这部分细则中得以凸显。小作者巧妙的揭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却把考虑的空间留给读者,被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