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和大家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着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以大家除去平时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来阅读外,还需学会一些断句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0 1 明词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 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大家拿到一个文段后先 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分析:什么人?办什么事?使用什么方法?获得什么结果?应该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首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将来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剖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要紧标志。再依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 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重要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剖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要紧的标志。 特别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 ,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 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
注:扞蔽屏障。
剖析:这一语段中,坐落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坐落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0 2 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大量文言句式, 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 ┅┅┅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大家断句时非常不错的助手。
如:以残年之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个句子中以为连用,表判断不可以断开,像是现代汉语的觉得、把当作、凭着(依赖)作为等,整句话翻译为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着一点说话的方法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0 3 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容易被发现,由于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大家需 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状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示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剖析:第一步划出人名,依据人物与动词关系确定主语,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就不难做出正确答案了。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示例: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剖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此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战国策》)
0 4 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征。合理的利用这些特征对大家断句很有帮。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汇连用,假如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可以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
0 5 其他办法
(1)找虚词(句首、句末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需要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要紧标志。 特别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
夫、盖、凡、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窃、愚以为、请、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出目前句首;而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常常出目前句尾。依据这些特征,能够帮助断句。
(2)据相似结构、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
??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容易见到的修辞办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又为断句提供了便捷。
(3)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首次问答写出人名,将来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依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容易见到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依据这一特征,大家也可以确定句读。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找固定结构:
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 为所,是以,是故
(7)找名词(或代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筹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智学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