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下面是记者为大伙精心整理推荐的郑板桥的故事,期望各位看官能有兴趣哦。
郑板桥的故事 1
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字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非常穷。由于无名无势,尽管字画非常不错,也卖不出好价格。家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肯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哪些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面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外出,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整理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个时候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空一切,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见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没钱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1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些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权势,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个时候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感觉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去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非常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能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狗肉计
郑板桥热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一次,板桥外出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探寻,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旁边煮狗肉。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好,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什么不挂些字画?”老翁答:“没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怎么样?”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如何?”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很多字画。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郑板桥断案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需要县令郑板桥以罪予以重处。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没钱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能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筹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怎么样?”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很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伙都了解郑板桥不止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著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很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哄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买卖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天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门可罗雀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无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写竹明志
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子最为著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画、这诗、这竹,正是他“清为官,勤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动写照。
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时时以百姓为念,有错即改,有利即行,在潍县时就曾有如此两个故事:
当时,潍县每到冬季,常常发生鼠窃狗盗之事,闹得人心惶惶。郑板桥就募人专事巡查捉拿盗贼强徒。哪个知,这一番好意却没得到好报。巡查队里的宵小不好的之徒借此,看到哪家孩子在玩牌,即以“抓赌”为名,闯进来敲诈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来吊打,讹诈钱财;而对真的的盗首歹人却视若无睹。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郑板桥得知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严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组织起来的巡查队,沉痛自责道:“我愧对子民啊!”
乾隆十1、二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决定开仓赈灾。而那些胆小如鼠的人却阻止他不要如此做。
郑板桥对此心胆俱裂,激动地说:“时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层一层禀报上去,苍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担!”他当即开仓拨谷,让乡民按人头领取。
哪个知这一开仓济民的善举,却被一些人污蔑为渎职、另有所图,告发于朝廷。郑板桥因而被撤职罢官。
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囊,他一个人骑着;一头装着两夹板书,还有一个叫阮咸的乐器;另一头,小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
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直到他临终那年,他在画竹时还题诗道: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郑板桥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的故事:故事译文
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善于画竹和兰花。
过去在范县做县令,爱惜百姓就像爱惜我们的孩子一样。家没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常常和文大家喝酒颂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调任到潍县做官,正逢上荒年,人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间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如何活命?上边责问下来,我一人承担罪过。”
立即发粮食给老百姓,救活的人有上万人。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板桥的故事 2
郑板桥学习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时候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完全相同,可以乱真了。但大伙对他的字并不如何赏析,他一个人也非常着急,比以前学得愈加勤奋,练得愈加刻苦了。
一个夏季的晚上,他和老婆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我们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老婆身上去了。他老婆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为何不写我们的体,写其他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同嘛!我为何总是学着其他人的字体,而不走我们的路,写我们的体呢?即便学得和其他人一样,也不过是其他人的'字体,没革新,没我们的风格,又有哪些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办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欢的“六分半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字画家。
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郑板桥处以重罚。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知他为生活所逼,不能不这样。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筹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怎么样?”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郑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很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郑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特别名播四海。很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不少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被堵得水泄不通,买卖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郑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郑板桥以诗避贼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唯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郑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应对,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考虑,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外出,又听里面说:“外出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郑板桥教子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婴幼儿教育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喜欢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过分娇纵。”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念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最看重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能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倡导,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一直天地间普通人,当一般爱护,不可使吾儿凌虐其他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伙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能一沾唇齿,其爸爸妈妈见而怜之,无可怎么样,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婴幼儿教育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2月卖新丝,5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哪个知盘中式快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