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产生与进步
公文,即公务文书,也作“牒牍”,源于于汉朝荀悦所著的《汉纪》。公文是法定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具备法律效力和规范的文体。以下是记者收拾的公文的产生与进步,欢迎阅读。
公文的产生与进步
1、公文的产生
迄今大家所了解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现在为止,数目已逾十万片。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要紧地位的“甲骨文”。“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测算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觉得,文字起来自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来自于劳动。从大家学会的资料看,具备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备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如此两个缘由: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渐渐得以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渐渐增多,于是大家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类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所有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非常难达成的,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进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势必。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如果用来测算的。当时生产力低下,大家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一直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进步 、生死存亡。于是,遇到事情总要用测算的方法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就已发现的这类甲骨文来讲,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目前的见地看,大多数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年代风靡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大家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钟鼎文有些用来记载统治者的规范法令,有些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些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是公文的范畴。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是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可以归入公文范畴了。
国内最早的文章总集《尚书》,所网站收录的文章多数也是公文。《尚书》中的文章,分为六种体式:典、谟、训、诰、誓、命。其中,“典”用于记述典章规范,“谟”是议政的策论,“训”是进行教诲开导的论说文,“诰”是进行训诫的文告,“誓”是军队出征的誓言,“ 命”是君主的命令和诏书。这类文体,跟现代的命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通知、通告、通报、报告等,都有一些近似之处。
从以上介绍可见,在文字的草创时期,公文就已经产生了。在所有些文体中,公文可以算是最古老的。《周易·系辞》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2、公文的进步
到了秦代,公文从文类到体式都得以充分的进步。秦始皇在李斯的辅佐下,打造了第一代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们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手段。李斯等人为了提升公文的工作效率和靠谱程度,还拟定了目前仍在沿用的“ 抬头”、“用印”等规范,这标志着公文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汉代的公文体式主要有书、议、策、论、疏、诏、制、敕、章、奏、表等等,其中,皇帝对臣下用的文体主如果诏、制、策、敕,臣下对皇上则主要用章、奏、表、议等,已有了大致固定的下行文和上行文的区别。同时,在表达上和结构上,也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公文还产生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名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等。
汉未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无论从写作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看,都有明显的进步进步。主要代表人物首推曹操、曹丕父子。曹操亲自动手写过不少公文,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求逸才令》、《慎行令》、《修学令》、《请增封荀?表》等。曹丕则不只亲自写作公文,还推出了有关公文写作的理论专着《典论·论文》。他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应该主如果指公文而言。他还把文章体式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其中的奏、议、书 、论、铭、诔都是应用文,多数都可作为公文体式。只有后两种是文学作品的体裁。
唐宋年代更是中国古时候公文走向成熟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伙”,涌现的名篇更是数不胜数。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陆贽的《奉天请罢琼林二库状》、《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出于八大伙之手的名篇则更多:韩愈的《论佛骨表》、柳宗元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欧阳修的《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苏轼的《为政之宽严》、《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等,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在应用文研究方面渐趋深入,明代吴纳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都是影响广泛的文章学专着,其中对公文的各种体式论之甚详。
辛亥革命将来,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公文程式条例。中共成立后,也非常快有了我们的公文体式,瞿秋白还于1931年起草了《文件处置方法》。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新公文程式》。建国后,政务院于1951年就发布了《公文处置暂行方法》,将来多次修改,一直进步到现在所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置方法》。
公文的由来与演变
1.处置或联系公务的文件。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苞苴盈於门庭,聘问交於道路,书记繁於公文,私务众於官事。"
《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辄白 曹公 ,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径来 湖南 潭州府 ,下了公文,同来寻 崔宁 和 秀秀 。"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内高声禀介﹞ 湖广 宣抚使衙门,有公文投进。"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六章:"昨黑夜堡里来了公文。 二木匠 站在坡上说。"
2.复姓。 春秋 时有 公文氏 。
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应用文体
公文是科学文章中的应用文体。
应用文是很庞大的文章类群。私人信件、留条一类的短文,都是应用文。而公文则是应用文中特殊规范的一种。从把握公文这一事物本质、并从确定公文在应用文的坐标与分辨公文自己类型等角度出发,对公文进行准确的概念是必要的。
公文,全名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用来办理公务、有肯定格式的应用文。公文办理公务,就是以文字的形式推行管理。公务,应该包含内务即内部管理和外务即处置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公务还分为政务和事务:政务是社会组织领导所主管的职员安排和组织进步的大事;事务是社会组织全体成员从事的业务性、平时性的工作。
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置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推行领导、履行职能、处置公务的具备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回话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状况等的要紧工具。
公文进步史
1、历史进程
萌芽于黄帝时期,秦汉时期得到了进步,到唐宋时期渐渐成熟,到元明清时期趋于短暂稳定,因为历史原因,民国时期产生了变革,直到新中国成立将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公文暂行方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置方法》、《党政机关公文处置工作条例》等政策法规,公文处置才趋于稳定和健全。
2、各历史阶段的公文形式
1、秦汉时期
秦朝是国内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在公文的字体、文种、格式、收发传递等方面都做了统一和规定。
首次规定了下行文和上行文的用法规范:
下行文有“制”、“诏”、“策”、“诫”;
上行文有“章”、“表”、“议”、“书”等。
汉代及后几个朝代公文基本沿用秦代的公文规范。
2、唐宋时期
公文进步渐渐成熟:
帝王用的下行文有“册(策)”、“制”、“敕”、“旨”、“诰书”;
官府用的下行文有“符”、“帖”;
上行文有“书”、“呈”、“章”、“表”、“题”、“状”等。
同时出现了平行文“关”、“刺”、“移”等。
3、元明清时期
公文的类别与体式基本是沿用唐宋时期的做法:
官府上行文主要有“咨呈”、“呈状”、“申状”、“牒上折”等
下行文主要有“制书”、“命”、“诏令”、“批答”、“黄牒”、“下帖”等
平行文有“咨文”、“平关”、“平牒”、“札子”、“解牒”、“移会”等。
4、民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
规定公文文种为“令”、“布告”、“状”、“咨”、“公函”、“呈”、“批”七种,这是一次公文名字的革命,但公文内容仍用文言文。
北洋政府 1927 年改公文文种为 10个:即“令”、“通告”、“训令”、“指令”、“委状”、“呈”、“咨”、“咨呈”、“公函”和“批答”。
1928年取消“咨呈”和“状”,改“通告”为“布告”。
至此,国民党政府的公文就大体稳定了。
5、新中国成立后
1、1950年12月,政务院秘书厅发布《公文处置暂行方法(草案)》规定公文类型为8类10种:
1、函;
2 、令;
3 、决定;
4、指示;5、报告、签报;
6、批复;
7、布告;
8 、通报、公告。
2、1987年2月,国办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置方法》规定公文类型为10类15种,即:
1、命令(令)、指令;
2 、决定、决议;
3 、指示;
4、布告、通知、通告;
5、公告;
6、通报;
7、报告、请示;
8、批复;
9、函;10、会议纪要。
3、2012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置工作条例》将党政机关公文文种合并统一为15种:
1、决议;
2、决定;
3、命令(令);
4、公报;
5、通知;
6、通告;
7、建议;
8、公告;
9、通报;
10、报告;
11、请示;
12、批复;
13、议案;
14、函;
15、纪要。
公文写作构思方法
1、公文基本结构形式
古人讲“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公文结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大体上说还是有肯定规律可循的。现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并列式。即文章的每个层次之间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一般是依据主题的不同侧面来安排的,它需要每个层次需要角度一致,轻重相当,互不交叉,相互间又有内在联系。根据这种形式写出来的材料具备工整明快、条目明确的特征,其适用范围比较宽泛,尤以报告、简报、计划、总结居多。
二是递进式。即文章的每个层次之间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层关系,这种形式一般是按事物进步顺序和大家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好处是主线了解,内容展开自然有序,给人以道理越讲越深、思路愈加宽的感觉。写领导讲话、工作策略和有的简报常使用这种形式。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形式层次排列地方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依次进层,不可跳跃或任意颠倒。
三是总分式。即文章层次之间为总括和剖析的关系,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使用方法。一般说来,总为概述或结论,分为表象或依据;总为分张目,分为总服务。这种结构式需要:总要总的得体,既高度概括又无空中楼阁之感;分要分的适合,既具体生动,又无刀锛斧凿之痕。一般写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条例规章等常使用这种形式。
2、公文构思基本办法
公文构思办法依各人思维习惯不同而异,就政工类公文来讲,下面几种构思办法好像比较适用:
推理立论法。就是围绕作者给定的主题,使用发散型思维方法和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办法,对所涉及问题进行符合实质的逻辑推理,拟定出分论点和写作层次,然后再填充材料,完成构思。如此构思出来的文章立论准确,层次了解,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有益于强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整体感。以一次局领导《在全局基层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例,构思脉络列表如表一。
列举总结法。就是围绕文章主题,先把所要写的内容不分大小、不分顺序地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进行从个别事实到一般性定义的总结,该合并的合并,该归类的归类,整理出几个与主题直接有关、看法鲜明、包容性强的问题,编排好顺序。在此基础上,因事立意,因事设题,完成构思。这种办法形成的文章具备内容具体、生动实在、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特征,较适用于会议纪要、计划总结等文体。这种构思办法运用的是聚合思维方法,其构思脉络与推理立论法正好相反,不再举例说明。
抽丝剥茧法。有的公文是专就一个问题或一件事而写的,如专项工作策略、专题报告、专项总结等。对于这种公文的构思,就要抓住事物进步进程或时间顺序这条主线,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层层展开,依据文章表达需要,在主线的适合地方安排层次。如此写有哪些好处在于脉络了解,自然流畅,使人的思绪愈加开阔,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凡递进式公文,一般都适于这种办法构思。以一政工部门《实行双向责任制》为例,其构思脉络如表二。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领会意图。认真揣摩作者的指导思想和对文章内容的需要,知道发文依据和目的,明确要说清的事情和要解决的问题,从中提炼出主题,真的做到“意在笔先”。
占有材料。要搞好调查研究,广泛采集与主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做到既全方位详尽,又真实靠谱,给写作留有选择的空间。要把是不是适应主题需要作为材料取舍的依据,并注意剔除有水分的材料,确保文章内容的靠谱性。
选好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任何事物都有个角度问题,写文章也不例外。应该注意站在作者的角度、全局的角度、进步的角度察看问题,要具备前瞻性和策略性的见地,小中见大,见事明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擅长从具体的事例中总结出带有常见指导意义的东西,切忌就事论事。
博采众议。有的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单靠一两个人构思难免疏漏。假如集中几名行家和熟知状况的同志,进行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为补充,一同议出写作提纲,总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实践领会,写作领导讲话和要紧文件,这一点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