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伙都有不少值得推荐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读后感有哪些需要呢?下面我们给大伙推荐名著老残游记读后感,期望可以帮助大伙!
名著老残游记读后感1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大家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大家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被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由于“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他办强盗到底办得如何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字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如此的: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使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年代,李世民是不是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大家姑且不论。但,李世民对“止盗”使用“疏”的办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看法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不过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没钱人”是任何社会都期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使历史进步到目前,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没钱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因为适当的贫富差距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假如果真拥有孔子所主张“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进步,却是真的的让人心存疑虑!大家所要做的是让“没钱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使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办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每天不能空”,“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儿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因为“他随意见着什么人,只须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能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以至于老百姓很怕他,大伙如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海量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觉得“这类鸟雀跃然冻饿,却无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非常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爸爸妈妈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非常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以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居然不考虑百姓死活,不问是非黑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因为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源于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何肯烧钱呢?卑职一生就没送过一个人钱。”幸亏此案被老残知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状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后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剖析非常是精辟,也非常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让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感觉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自己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类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觉得:“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这样之话,实为不容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收获,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非常不错,尤其是对北京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被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成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的过了。清官毕竟是每人诵之,每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贵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类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名著老残游记读后感2
近期好象有点懒,只不过草草地读几页书,有时连字都没认清,就过去了。可还是一股子热情地在那里读。无法,在这个世界上,书这个朋友不想抛弃我,尽管我多么地一厢情愿。
《老残游记》到底怎么说,序言便有天下一哭之说,我要说这本书是刘鄂先生对社会,对生活,对儒道佛三家的一点感悟,那只从日边来的破船不就是日渐没落了大清帝国吗?正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那个老残先生不想做官,却含情脉脉地奔走于官民之间,起着所谓救民于水火有哪些用途。法纪乱了,一个郎中也成了改变官民关系的纽带。唉!一个老残,就是三头六臂,你又能救得了哪个呢?
书中所谓与姑和黄龙子的一段大论,还是被人耳目一新的:有道,有儒,有佛,非常开人耳目。只不过世人看世事,只看到了问题的方一个面,忽视了其次,好了坏了,兴了衰了,吉了凶了,去世了生了,多了一个做梦的好由头。心静了,任何事情看淡了,就什么也没了。
美中不足的是,狗尾续貂,刘鄂先生在续集里又加了阴司一游的话头,劝人向善的初衷让人敬佩,只不过那十殿阎王总让感觉象光头上带的假发,多少让人有假的一种感觉,前脚还信誓旦旦地说儒学的店面大,而佛道总拿出些鬼神来吓唬人,言尤在耳,后面就弄出磨人的石磨来,好不可笑。
书中那个可恨的玉太守和刚弼官长,还是给我的警示用途最大,一片“好心”,多少坏事,一个拿民命换官,一个拿民命显智。“你们都是小人,就我一个正人君子。”不走群众路线,总是走上历史的反动,成了孤家寡人。太刚,太柔,都不是处世良方。
名著老残游记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棒的书——《老残游记》,这本书是取原著里的精粹而著,比起原著更容易理解,情节也更紧凑明快,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老残游记》,一听名字就应该了解,这是一名叫老残的人旅游时所写的东西。本书作者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先生,清末江苏丹徒人。他非常喜欢科学,一心期望国家富强,但他那些谋求改革的倡导,并不可以被当时顽固的保守派同意,最后受诬陷,流放新疆而死,书里的主人公老残,就是刘鹗的化身。其实,《老残游记》并不全算游记,他是通过描写酷吏的主要政绩,暴露出清代末年政治的黑暗与残暴,表现出民间生活的惨痛。
在这本书里,老残是以大夫的身份出现的,一直摇着一串铜铃满街逛,遇到不公事,就上去打抱不平、为民申冤。老残的第一站就是山东的蓬莱山,老残也是在此地出的名。他走到一处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溃疡,每年都要犯几次病,哪个也治不好,那日,老残正好摇着铜铃经过此地,说自己能治,说这是大禹传下来的方子,别的都不管用,黄家半信半疑,就勉强答应试一试,结果,还真的药到病除,一直都没再溃疡,老残的医术就此传开。
他接着开始云游四海,遇见了玉贤和刚圣慕两位“清官”,办案从来雷厉风行,但生性残忍,使用严刑峻法,冤枉了不少良民,刚圣慕还风险两条人命,有些当地老百姓胆大,就给老残说说这酷吏的暴行,有些怕招祸上身,就什么也不敢说,老残也是心里着急却什么也不可以做,只得干着急。后来老残还帮助了一位妇女翠环,由于黄河闹水灾,她的家园被淹没了,被沦为妓女,后经老残相助,逃出了火坑,随老残回江南。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让我获悉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实况,与清末那些酷吏“清官”敛财害命的所作所为,这类“清官”描边以清廉为名,事实上却用血腥方法统治和欺压人民。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名著老残游记读后感4
手摇串铃,身披破棉袍,奔走于江湖中,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一个颇具备侠风道骨的赤脚郎中。老残,本名铁英,因喜欢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故号补残。因作者和年代的原故,小说不免有一股迂腐气,但对于老残如此一个人,我是非常喜欢,他为人做事极为潇洒随心所欲,既有绿林好汉的劫富济贫,又有竹林七贤的淡泊宁静,轻名利,重情义。让我想起了携带面具,手持佩剑在空中划出“Z”的佐罗,还有小时候犯花痴的对象红叶大盗。
小说被赋予的年代是晚清时期,也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在《二十年目睹之怪近况》中,作者吴研人鸟瞰晚清社会,作者看到的无非是三样东西: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牛鬼神蛇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刘鹗在这群乌合中顺手把清官这些人物揪了出来,自古以来,写昏官庸官的多,清官一直是被膜拜的对象,譬如说包公,铁面无私的虚拟形象满足了多少年来大家对爸爸妈妈官的幻想,而小说中老残却说“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缘由是“他总感觉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自己是君子”,所以容易刚愎自用,滥施刑罚。在这类清官的血腥统治下,百姓只能忍气吞声,含着眼泪还夸“清官”,“好官”,所以大凡酷吏的政治外头都是漂亮的。小说以玉贤,刚弼两个清官为例,引出两段冤残案,刚弼所掌的魏家冤案后因老残等人的介入,得以真相大白,最后几节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这清官之祸不免被人想到商鞅,李斯一派的法家人物,在任时功绩熠熠,可最后商鞅被车裂,李斯被腰斩。清官酷吏的道路以目,庸官昏官的盗贼猖狂,到底哪一个是百姓最为惧怕的,大家不能而知。目前有些官员更了解兼容并包,一方面拿着房产老板的钞票,一方面逼得拆迁户跳楼自焚。身为公务员却践踏法律道德,却不知这是脱了鞋抽我们的脸,还让其他人闻臭。在封建专制的社会,清官祸国殃民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其实无论是清官还是昏官,都不过是帝王的凶器,款式不同,其杀伤力却是相同的,可以说,只须存在极权专制的社会,清官就会变了味,这一点在近代中国得到了证实。
小说成书于新旧社会之交,所以书中竟有阿修罗,福尔摩斯之类的词,在一本古体书中出现,读起来有点好笑。当时基督宗教传入中国,书中还有一段最宗教的论述,非常有意思,“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是相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惟儒教公到极处,佛道两教,就有了偏心,唯恐后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很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至于西洋教,都是流血成河。作者之所以有如此的看法,是由于他一个人所信奉的是儒家的太谷教。书中对女人的描述少了些大男子主义,戏子白妞,黑妞的演奏生动自然,听她唱戏时,“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想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住在深山的?姑,出口惊奇,颇有林下风范。被迫沦为妓女的翠环,老残不只给她赎了身,还纳为小妾。
作者刘鹗深受洋务派影响,是个守旧的学习西方的爱国派,所以他想抱的还是慈禧的小脚。在文中,他借老残之口,称革命动为北拳南革,持否定批判态度,在第一章,老残和友人在大明湖观光时看到的一艘快要触礁的船,并建议送上西方的罗盘,有些人说这是西方的代表,因此判定刘鹗是偏向西方的政治派别,这种说法未免太偏颇。充其量说明刘鹗在当时适应了时尚,有一些思想觉醒。
《老残游记》还有后续,我不想再读了,狗尾续貂的故事太多,就到老残破案这结束刚刚好。
名著老残游记读后感5
这本书看了不少遍了。最早是语文书里面的《大明湖听书》这个编目。年少时哪儿了解这文章有哪些好处,虽然描述白妞的说书是那样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之后有了几本书在肚子里面打底子,再于暇时认真的从头看起,细品下来,滋味竟是那样的悠远绵长。
老残,这名字便有一股子不流于世俗的孤傲,萧然。不是在世道上历程过几个起跌的,哪儿可以这样?
其实这本书并非大家真的意义上的游记,最著名的有《徐霞客游记》在那里呢。其实他可以和《格列佛游记》相类比。对现实的不满,《格列佛游记》可以天马行空到幻境之中找到寄托,可是老残,还是现实的,他没神游天外,他想在夹缝里面找到存活的空间。
老残其实不是避世的,他是入世的,虽然摇着串铃,不想做官,可是摇串铃的时候看到的是国计民生,虽然没入仕,可是交接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谈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方案。说实在的,在这篇所谓的游记里面,看到最后,心痛的成分多,灰心的成分更多。
作为一个山野之人,有济世之心,那是最苦的。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是想尽所有可想的方法,又能解决几何?最后,总是只剩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老残最后还能尽享隐居之乐,那真是上苍的眷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