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革新进步的建议》,将生物育种纳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有关学科专业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进步等重点范围的紧缺专业。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革新进步的建议
教高厅〔202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乡村振兴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和草原局、乡村振兴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
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达成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在科技、在人才。为全方位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要紧回信精神和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要紧讲话精神,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革新进步,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现提出以下建议。
1、全方位加大知农爱农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要紧论述作为涉农高校教书育人的要紧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加大和改进耕读教育,将有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策略,作为涉农学科专业学生的必学课,加大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农林特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弘扬耕读传家出色传统文化,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
2、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涉农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专业的调整、优化、升级与新建,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服务现代农业进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进步等重点范围的紧缺专业。服务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进步,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
3、加快构建多种类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动对接农林业革新进步新需要,推行农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动植物生产类、林学类等本科农林优势学科专业,依托高水平农林院校,科教协同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革新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农村、林区一二三产业融合进步和行业产业进步新需要,产教融合着力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新需要,校地联动着力提高学生生产技能和营运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农林人才。
4、着力提高农林专业生源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考试报名涉农专业。将生物育种纳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有关学科专业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在分配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以农林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合倾斜。
5、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进步需要,以人才培养目的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专业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着力推进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类课程建设,准时将农林科技进步前沿成就融入教学内容,塑造两性一度农林类金课。构建数字化农林教育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入拓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行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办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综合应用笔试、非标准化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和革新能力。
6、不断强化教程建设和管理。塑造一批高水平国家规划教程,开发一批一流核心教程,加快新兴涉农专业教程和新形态教程建设。鼓励涉农高校结合各自学科优势,组织政治素质高、专业造诣深、教学资深的知名专家学者、学术领军人才主编或参编出色教程,体现农林学科行业新常识、新技术、新成就,反映农林教育教学改改革趋势,增强教程思想性、科学性、前沿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实好高校教程使用主体责任,严格教程使用审核,杜绝内容陈旧、低水平重复、容易拼凑的教程进课堂。
7、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综合性共享实践教学基地,集成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系统构建农林院校优质实践教学平台,塑造一批核心实践项目。依托种质资源库(圃)、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革新中心、林草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一批新型农林科教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所依托平台的建设和评价要紧内容,发挥好基地的综合育人功能。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自然文化遗产地、农业园区、国家公园、漂亮宜居村庄等社会资源,拓展丰富教学场合,强化耕读实践教学。
8、塑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快建设一批高素质核心师资团队。推进涉农高校教师教学进步中心建设,正常的状态拓展农林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培训,严格落实持教师资格证书上岗规范,加大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加大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全国性、地区性虚拟教研室。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支持涉农高校选派教师到农林企业挂(兼)职训练,选聘科研院所、企业一线专家任兼职教师或导师,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9、强化农科教协同育人。革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拓展全方位合作,健全一省一校一院协同育人模式。瞄准农林地区产业进步需要,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农林类现代产业学院。瞄准农林重点范围重要核心技术和引领将来产业进步的前沿革新技术,支持高水平涉农高校建设一批生物育种等范围国家产教融合革新平台和将来技术学院,达成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革新平台的育人功能,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革新人才培养。
10、加大重要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健全涉农高校农林业有关范围前沿科学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革新平台布局。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用途,在生物育种、重要农林机械装备、耕地水平与农业节水、病虫害防治、智慧农林技术等范围拓展重要核心技术攻关,力争获得重大原始革新突破成就,推进提高农业科技成就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达成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十1、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中外合作办学和其他教育合作项目,推进涉农高校学科建设和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建设,建设一批国际化农(林)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农(林)业国际事务与农(林)业有关范围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拟定,拓展现代农(林)业援外培训工作,提高国内在农林范围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十2、革新评价机制。把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效果作为检验农林院校办学水平的要紧内容,完善学校内部水平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行政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一同参与的水平监督体系,促进学生全方位进步。加快推进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农林专业三级认证工作,逐步达成农林类专业认证全覆盖。以人才培养、科技革新、成就应用为核心,改进教师评价方法,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分类评价,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推广工作岗位,结合岗位特征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畅通职称晋升通道。
十3、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统筹部部共建、部省共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林院校的支持力度。对高水平农林院校的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安排予以统筹支持。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勉励用途,打造完善多元化、可持续的农林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进一步健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规范,持续支持农林专业和农林院校进步。农林部门加强项目资金统筹力度,积极支持农林高校进步。各地要加大政策与经费协调配套,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进步资金,积极支持新农科建设。
十4、加大组织推行。各有关高校要把新农科建设作为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进步的要紧任务,纳入学校中长期进步规划,拟定具体举措,推进农林教育革新进步。省级教育、农业农村、林草、乡村振兴等行政部门要把新农科建设作为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的要紧基础性工程,协同解决农林教育革新进步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
2022年11月23日
有关推荐:
专业解析大全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
最新高考考试资讯、高考考试政策、考试前筹备、志愿填报、分数线等
高考考试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高考考试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