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前印发公告,要控制社会需要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中止招生。
这份公告表面上是应付就业难的问题,期望从源头调控专业,为市场提供更合适的专业人才,更深层次却是安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期望更好地支持安徽确立的十大新兴产业进步,增加有关学科专业招生占比。
整体而言,这种因应市场变化的教育改革值得鼓励。但到底以什么指标来确定什么专业应该扩招,什么专业应该停招,连续三年就业落实率低于60%是否一个好指标,值得商榷。我在此推荐三点考虑。
1、就事论事,就业落实率是不是是评判专业是不是有效的指标?以今年为例,就业不足,是专业的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在我看来,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冲击,企业需要不足,企业信心不足是主要问题,专业是不是对口仍在第二。除此之外,大家不可以忘记,大学阶段的毕业生,真的能做到就业时专业对口的,其实并不多。大学第一应该提供的是通才教育,为青年提供衔接从学校到职场合需要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除去一些特定专业以外,跨界、转行是常有些事情。公务员招聘不会只对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开放,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会只招会计行业的学生。
由此就能推出第二点,也是值得教育改革者特别注意的一点:大家千万不可以落入计划经济的盲区中,以为所有专业都可以参考统筹市场需要来规划。确定了十大新兴产业,有计划地增加这类产业有关专业的招生,这值得一定,但不意味着可以对其他一些冷门专业进行末位淘汰。
第一,文理科之间本身就有巨大的差别,历史、哲学等专业一直不算热点,是否也将面临末位淘汰?法学、新闻、会计近期几年也出现就业率欠佳的状况,是否也需要调整?答案显然是相反的。文法学院的很多专业都是需要维持的,由于它们为社会提供了要紧的人才储备。第二,即便是理科,也需要区别应用科学与基础研究。从全球革新的角度来看,两者都要紧,但应用学科愈加市场导向,而基础科研需要国家投入,绝对不可以容易地用市场需要或者就业率来评价。所以我建议只能将末位淘汰的政策限定在应用型比较强、市场需要导向明显的学科。
第三,大家需要明确,在剧变的年代,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常识,其折旧也会加速。一方面常识更新和迭代的速度更快,其次职场的演变确实会彻底淘汰一些岗位。举例,会计行业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传统的会计处置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不意味着会计作为一个专业学科要被淘汰,但培养大量量会计处置职员的专业,将来就业率的确堪忧。这个时候,专业的调整或者将会计学纳入到培养将来全方位管理者的学科中,就看上去非常必要。
这需要大家重新审视大学如何拟定专业。工业经济年代,分工愈加细,也致使大学的专业愈加细分。进入到常识经济年代,则需要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在大学教育阶段,通才教育和培养学生将来的可塑性更要紧,更具体的专业限定可以推后到研究生阶段。
以此推演,紧跟市场需要扩招重点行业有关的学科专业没问题,但持续提高大学的素质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做出更合适我们的选择也同样要紧。容易地用市场指挥棒来做专业的末尾淘汰失之偏颇。
有关推荐:
高考考试新闻资讯大全
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高考考试语文试题
最新高考考试资讯、高考考试政策、考试前筹备、志愿填报、分数线等
高考考试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高考考试网公众号